先聽聽AI怎麼看



美智庫警告中國壟斷基礎晶片市場恐影響國安
近期美國智庫專家於2024年發布警告,指出中國正悄悄壟斷全球「基礎型晶片」(foundational chips)市場。這類以28奈米及以上成熟製程生產的晶片雖非尖端產品,卻是汽車、醫療設備、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及國防系統不可或缺的核心零組件,被譽為「軍火晶片心臟」。中國在該領域快速擴張產能,令美國國家安全與產業韌性面臨嚴峻挑戰。美方呼籲加強相關政策干預,防範中國可能藉此掌控關鍵軍民技術核心風險。(資料來源:三立iNEWS、美國智庫報告)
成熟製程晶片成為全球供應鏈戰略關鍵
「基礎型晶片」指的是不具備最新AI或高階演算性能,但在成千上萬裝置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成熟製程半導體,涵蓋汽車電子、醫療儀器、電網與通訊設備等。由於此類晶片市場規模龐大且需求穩定,製造產能集中度高。目前中國約擁有全球近40%的相關產能,預計2030年前份額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美國雖積極管制先進半導體出口,對成熟晶片的政策關注相對薄弱,導致中國藉由成本與產能優勢快速擴展,逐步形成本質上的市場壟斷,影響相關國防和民用產業安全。
美國對中國晶片壟斷風險採取多方應對措施
美國智庫專家如Mike Kuiken指出,中國壟斷成熟製程晶片將加劇美國在國防及產業供應鏈上的依賴,構成潛在國安危機。專家呼籲政府嚴肅看待並推出跨部會產業支持政策,包括擴大出口管制範圍及要求企業提高透明度。2024年初,美國商務部新規已將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一律納入出口限制範圍,以堵塞中國透過關聯企業規避限制的漏洞。此舉也對全球半導體設備商產生衝擊,例如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預估因新規可能減少6億美元營收;中國商務部則批評此舉損害企業權益並破壞全球供應鏈穩定。
多面向風險顯現,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政治受衝擊
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領域的壟斷不僅威脅美國國安,也影響全球汽車、醫療等民用產業供應鏈的韌性。若中國選擇限制出口或供應中斷,可能對多國經濟運作產生廣泛衝擊。此外,國防領域如美俄軍事裝備大量依賴成熟製程晶片,北京的壟斷將增強其軍事現代化戰略優勢,加劇美中及國際地緣政治緊張。美國與盟邦因此被迫評估並加強本土相關產業結構,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布局,減少對中國依賴。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及國防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占關鍵地位,尤其在晶圓製造領域具備領先技術。雖然美國的出口管制主要影響先進製程,美國政策變動及地緣競爭態勢也可能對台灣相關企業帶來壓力。此外,台灣部分廠商曾因涉足俄羅斯市場而引發關注,但官方表明均依法律規範操作。台灣可望藉由半導體及電子製造的優勢,強化本地國防自主,發展「矽盾」戰略,以應對未來美中科技競爭及地區安全挑戰。
未來走向:科技競爭升溫與供應鏈重組必然
預計美中科技對抗將持續加劇,美國對中國遏制政策將不斷擴大,成熟製程晶片領域成為新的管制重點。各國為降低供應鏈風險,將更積極推動半導體產業多元化及地區產能重組。由於成熟製程晶片在國防與基礎設施中的不可替代性,其戰略價值進一步提升。台灣作為全球重要半導體供應鏈樞紐,面對新的挑戰,必須尋求技術與產業轉型,以鞏固自身在國際局勢中的關鍵地位。
▲ 中國成熟製程晶片產能快速擴張,引發美國智庫警告國安風險。(圖片來源:三立iNEWS授權)
【延伸閱讀】
建議可參考美印貿易戰升溫與亞太安全布局,台灣面對經濟制裁與科技資安挑戰,以取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