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美軍無人機部署計畫面臨多重挑戰,進展不如預期
美國國防部兩年前啟動先進無人機部署計畫,原本預計部署數千架,加強印太地區尤其是因應中國軍事崛起的能力。然而,《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此計畫採購成本高昂且技術整合困難,導致進展遠不如預期,實際交付量大幅落後目標。五角大廈已將相關工作交由特種作戰司令部下屬國防自主作戰小組(DAWG)負責,期望加速推進計畫完成。
技術難題與採購爭議影響整合效率
技術整合是阻礙進度的關鍵。五角大廈難以找到軟體平台,能有效整合多家廠商的無人機機體與指揮控制系統,導致系統穩定性不佳。此外,多套採購系統仍停留在概念或測試階段,部分設備採用較舊技術且未充分測試便投入採購。近來測試中,無人船方向舵故障、無人機發射裝備延誤升空,以及無人艇軟體誤判目標等問題,顯示技術成熟度仍有不足。
美軍調整策略,轉向低成本消耗型無人機發展
參考俄烏戰爭經驗,美國國防部逐漸聚焦研發與採購大量低成本、快速替換的消耗型無人機,期望藉由數量優勢提升作戰靈活性與持續戰力。此策略與大型高精尖無人機互補,打造多層次複合式未來無人機戰術結構。美國陸軍情報中心對部分系統(如彈簧刀600無人機)在通訊阻斷環境下表現有所疑慮,促使軍方加強整合人工智慧與自主操作技術。
國際無人機競爭與台灣防衛自主推動
在美國之外,歐盟近期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積極發展智慧化無人系統,計畫至2030年達成關鍵防衛科技「戰備就緒」目標。台灣面對中國軍事威脅,也積極強化無人機供應鏈,推動非中國供應鏈模式,深化與美國及歐盟盟友合作。國防部已推動多項無人機標案,投入近70億新台幣,期望提升防衛自主能力,但仍面臨產業結構與技術整合挑戰。
關鍵技術整合與指揮控制系統的重要性
五角大廈持續引進如一體化戰鬥指揮系統(IBCS)等先進指揮控制技術,提升無人機系統及整體防空網的互操作性與指揮效率。透過數位連結與多系統整合,目標強化戰場資訊共享與戰術反應速度,彌補不同無人系統間溝通斷層。國內方面,中科院已與諾格科技合作引進IBCS技術,期望增強台灣空防指揮管制與防衛韌性。
美國國防工業求產能提升,矽谷合作態度轉變
面對全球軍事科技競爭加劇,美國國防工業致力提升產能,加速量產效率並擴大國內供應鏈布局,降低對海外依賴,以確保戰時需求迅速滿足。矽谷企業態度也隨之轉變,逐漸與五角大廈合作,共同開發創新軍事技術,應對中國軍事快速成長,促進國防技術快速落地並提升美軍整體競爭力。
無人機戰略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
未來無人機將更加依賴人工智慧自主操控,提升作戰效率與複雜環境適應力。多樣化無人系統與有人戰鬥平台間的人機協同作戰將成趨勢,同時強調跨域互通與防衛韌性提升。五角大廈預期透過採購程序改革與策略整合,克服現有瓶頸,結合實戰經驗快速調整作戰模式。國際軍事大國也將在無人機技術領域持續推陳出新,形成多極化的技術競賽格局。
▲ 俄羅斯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北約緊急召開會議強化東歐防禦(資料來源:unbias.tw)
整體來看,美軍無人機部署計畫所面臨的挑戰凸顯了現代軍事技術研發與整合的高度複雜性,也促使國際防衛產業與戰略思維轉型。台灣作為面臨類似威脅的地區,在無人機防衛能力自主發展與國際合作上,更應視為重要課題。
建議可參考「美軍無人機發展遇波折 採購成本高 技術整合挑戰多」以及「中科院聯手諾格引進IBCS技術 林超倫:整合空防指管增防衛韌性」,掌握更詳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