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美韓電池廠遭搜 工作簽證瓶頸浮上檯面
近期,美國喬治亞州由南韓現代汽車與LG集團合資設立的電動車電池廠遭到美國政府大規模搜查,查獲多達475名涉嫌非法工作的員工,各界對這起事件高度關注。事發後,韓國產業界與外資企業對美國監管審查的嚴格程度感到憂慮,同時也讓H1B專業工作簽證名額嚴重短缺的老問題再次浮現。美國H1B每年發放名額長年不足,高科技、半導體、電動車電池與新能源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完全無法被滿足,使企業處於政策灰色地帶運作。
這起案件背後涉及的不只產線合法用工,更深層顯示美國對引進高階技術人才政策的滯後性。許多公司坦言,在現行簽證體制下,本地與外籍專才難以平衡,容易使業界陷入被動僱用非法勞工的困境。近期外傳產線已經短暫停工,不僅衝擊出口表現,也削弱跨國資本佈局美國的信心,顯示出台美經貿交流及移工結構的隱憂。
其實,這波查緝還折射出美國移民與產業政策無法與現代產業需求同步。若能調整高技能外籍勞工進用門檻、調升H1B核准規模,對創新、資安與國家戰略產業發展而言,如虎添翼。否則,企業自行承擔法律風險,對產業鏈安全亦是一大潛在威脅。
另外,南韓政府為了維護僑民權益也正與美方密切協調,安排專案包機希望盡快將滯留人員平安帶回,強化駐外協調與危機處理能力。若關心事件後續與包機行動內容,可延伸閱讀《美電池廠非法工作韓人傳最快10日包機返韓》。
日本政壇關鍵轉折:石破茂辭職與新領導格局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黨內壓力下宣布請辭總裁與首相職務,這一舉動重塑了日本的政治版圖。據悉,黨內核心高層如副總裁、農林大臣輪番拜會,主張「維護團結」為名的內部行動最終讓石破茂決定退位,把機會留給新一代領袖。
這場高層換血象徵日本政治文化邁向新時代,呼聲高的新世代甚至有可能出現女性首相。外界多期待接下來的領導團隊在經濟改革、加強國際合作方面更有行動力,為產業政策與國際外交注入新路線。同時,日股對此人事變動多持正面看法,認為有助穩定資本市場。台灣外交部亦公開表示對新政府期待,盼強化台日多面向合作,包括科技、教育、安全等都將迎來深化對話。
選後帶來的經濟與區域變局,台灣也不可小覷,參考2025年全球經濟挑戰與機遇:美國政策變動下台灣半導體與AI產業持續成長,可掌握區域政經戰略的最新動脈。
事實上,今年7月日本參議院選舉期間,最大焦點之一就是美日雙邊貿易問題。由於美國對日貨祭出高額關稅,讓石破茂即任內就承受巨大談判壓力,力圖翻轉協議,證明日本政府在國際經貿談判上的主動性與應變。
川普關稅政策成敗未定 全球貿易格局動盪
在川普政府所推動的高度同等關稅政策於聯邦上訴法院遭駁回後,美國已將此案上訴到最高法院。因此,全世界現正緊盯政策是否延續。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對勝訴有信心,也提出B計畫應對。不過一旦官司敗訴,政府勢必得將已徵收的部分鉅額關稅返還給進口商,如此不但增加財政負擔,也對全球市場形成重大衝擊。
▲ 川普關稅政策前景未明,加劇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板塊再組合,特別是美中俄印等大國互動成為未來關鍵變數。
這起法律戰不僅左右美國的整體貿易策略,也牽動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競合態勢。近年來,中國、俄羅斯、印度三國深化戰略合作,力求在新興貿易、區域安全,以及能源供應鏈上爭取更多主導權,世界貿易格局進入新一輪競合與動盪。對出口導向如台灣而言,提高市場多元性、即時調整產業鏈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台灣企業與投資人應密切掌控地緣貿易新動向,更多產業鏈重組與風險資本流向解析,建議延伸閱讀台積電地緣風險加劇、資金避險現象解析。
2025年7月,受到美日關稅拉鋸的影響,日本政局與經濟談判雙重承壓,出口型亞洲經濟體像台灣正密切觀察後續變化,做足各項風險控管因應。
美國經濟與市場預期調整 國際金融風險升溫
美國最新就業報告顯示市場情緒轉為謹慎,使各界預期聯準會(Fed)可能於下周宣布新一波降息。這對全球金融市場有直接連動效應,短線美債價格推升,但也反應出美國實體經濟復甦力道明顯下滑。供應鏈持續緊俏、貿易摩擦積壓,引爆國際投資人避險心理。
在這波國際資本流動與外匯波動環節下,區域市場的韌性與企業調節能力愈發關鍵。台灣產業若能同步布局新興經濟體,把握分散出口市場的先機,不僅可分散美中貿易衝擊,還有助台商強化全球產業鏈地位。未來應加強風險預警機制、跟進美國貨幣政策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進程。
同時,最新國際局勢發展也加重了避險資本流入瑞士法郎、黃金及美元的速度,正考驗各國央行政策靈活度,反映出台灣與周邊新興市場必須強化財金體質,才能順利度過場外衝擊。
地緣政治多極化 台灣靈活因應國際新局
2024年至2025年,國際地緣政治迎來大幅度多極化。北約於華府峰會聯手將中國視為俄國侵略烏克蘭的重要推手,中方嚴正抗議,雙方態度鮮明,象徵新一輪冷戰已然浮現。加上俄烏戰事延燒、美國與中國關係緊繃,使國際間的盟友網絡開始重組擴大,全球安全環境劃出更多分界線。
▲ 地緣政治局勢快速演變,台灣在中美博弈與東北亞安全板塊中扮演愈發重要的橋樑角色。
台灣在此國際板塊快速轉移浪潮下,扮演東北亞及印太安全的策略節點。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安全對話中公開聲稱中國威脅台灣的真實與迫切性,警告若台灣遭攻擊,印太乃至全球都將難逃衝擊。台灣必須靈活調整外交政策、擴大參與國際組織,並把握與歐洲如荷蘭國會支持台灣議案的歷史契機,發展多元國際連結。有關荷蘭眾議院挺台聲明,可詳見hi-on.org報導。
面對持續升溫的地緣對抗,台灣在外交、經貿及產業升級均需密切因應。北京於九三閱兵時高調展現中俄朝軍事結盟實力,東北亞安全形勢更加嚴峻。相關形勢脈絡詳見北京九三閱兵展示中俄軍事聯盟升溫。
此外,近期北韓領袖金正恩罕見展現武器級鈾濃縮設施影像,表示大規模擴充核武產能,南韓官方嚴正譴責,國際分析多認為,這是金正恩藉著地緣張力向美新政府施壓,突顯東北亞勢力板塊的再次變動。
韓國政策及產業應對 強化對美經貿戰略
針對美國電動車電池廠非法就業風波,南韓第一時間與美方協調包機接僑,展現高度外交效率及對產業外派人力的關懷。韓國同時正推動總規模超過3500億美元的大型對美投資案,涵蓋新能源、半導體、汽車產業鏈整合等領域,同步強化對美經貿聯動及供應鏈安全。
美國產業政策持續轉向本土化,供應鏈分工重組已成大趨勢,南韓選擇深化北美資本及產能合作,是因應產業全球化與風險管理的典範,台灣產業可深思其企業外交與資源調度策略。面對多極化世界、全球貿易壁壘不斷升高,台灣產業布局亦要靈活,從產業升級、外貿拓展到技術與人才政策全方位接軌。
南韓政府近年在危機協調與外館運作上的表現值得台灣參考。產業轉型與國家競爭力建構需與全球安全趨勢同步,這是地緣競爭新時代下立足國際的不二法門。
最後,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新一輪國際冷戰與貿易牽引愈趨明顯。北約2024年7月將中國定位為俄國關鍵盟友,美國持續在軍事外交層面向中國與北韓發出警訊,多邊經貿、軍事對抗將深刻影響東亞與台灣周遭安全。
現今台灣如能借鏡南韓作法、當機立斷於國際產業與人才政策推動,或能在新冷戰下更穩健發展。細部產業與地緣局勢新觀察,建議延伸參考公視國際時事新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