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溢流 洪災清淤移工組隊馳援
2025年9月底,花蓮縣光復鄉因颱風「樺加沙」引發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造成嚴重淤泥堆積與超過400戶民宅受災。災後清淤工作艱鉅,花蓮現有超過萬名志工投入救災,其中包含由越南、印尼、泰國等多國籍移工組成的自發救災隊伍。他們放棄連假及休息時間,利用機械設備主動協助清理淤泥,展現高度社會責任感,成為災區重要的救援力量。
多國籍移工自組「黑皮志工隊」 突顯救災核心戰力
來自印尼的「黑皮志工隊」自9月28日起,清晨四點半起床前往光復鄉災區,配合小山貓等機械作業,日均工作超過16小時,專注於分區清理淤泥和垃圾。越南與泰國移工也組建了「鏟子超人」團隊,幫助數百戶民宅連日作業不休息。部分移工來自教育或演藝背景,加入救災後身分曝光,獲得網友熱烈支持。這支跨國籍的志工隊伍展現高技術與無私奉獻的精神,已成為災區清淤的重要中堅力量。
清淤過程遭遇安全挑戰 超過500件外傷案例緊迫處理
光復鄉及周邊區域堆積大量淤泥,裡面夾雜尖銳廢棄物,導致清淤人員經常遭刺穿腳底或手部割傷。官方統計目前有超過500件外傷事件,雖然救災人員普遍穿著厚底防滑鞋,但仍難避免意外發生。救災機制已加強安全裝備的供應與管理,也提醒志工注意自我防護。政府積極提供破傷風疫苗,國光生技已捐贈5000劑疫苗給救援及清淤人員,降低感染風險。
政府民間攜手 合力設安心關懷站與心理支援
為幫助災民與救災志工度過艱困時期,花蓮縣府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聯合設立安心關懷站,提供心理輔導與情緒支持。中央每日補助最高2000元的災民旅宿補助方案,協助失去住所的災民臨時安置,最多補助14天。地方政府則協調國軍、台鐵等單位派出更多人力與交通工具,加強後勤運輸以及志工支援,形成完整的救援體系。
▲ 花蓮光復堰塞湖溢流造成水災,臺鐵加開10班列車支援災區志工與救援行動。(圖片來源:Unbias Taiwan)
社會包容與支持 移工救災行動獲廣泛讚揚
此次花蓮救災中,移工自發組隊加入獲得社會高度關注與肯定,媒體和網路社群普遍給予正面評價,網友稱呼他們為「鏟子超人」感謝他們的付出。這些移工的家鄉多半也受災,但依然選擇留台協助救助災民,展現跨國同理心與感恩。其無私奉獻不僅提升移工形象,更促進社會大眾關注移工參與公共事務及權益保障,彰顯台灣包容多元文化的社會氛圍。
未來趨勢:納入移工於災害應變政策 提升整體救援韌性
根據觀察與提議,花蓮救災案例顯示移工在災害應變中具備不可忽視的人力價值。未來政府可能推動更完善的移工志工招募與培訓制度,並配合相關法律和工作調度機制,提升災害應對能力。同時,移工參與救災也促使社會大眾更加理解多元文化融合,並吸引國際關注台灣的社會韌性與包容力。此事件有望推動台灣建立更完整的多元救援動員體系。
▲ 民間企業與組織積極捐贈保暖防潮物資,為花蓮災民提供長期生活協助。(圖片來源:Unbias Taiwan)
花蓮救災後續及跨界合作展望
花蓮洪災清淤工作持續進行,政府陸續派遣國軍及公職人員加強災區基礎建設修復,計畫於中秋節前完成主要淤泥清理。全台志工與社會團體持續輸送人力與物資,展現全國濟困扶危的熱忱。此次經驗引發對移工權益保障及社會融合更深層的討論,也為台灣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複合型災害救援,建立跨界整合的新典範。
欲瞭解更多花蓮洪災與救災投入細節,可參考Unbias Taiwan相關報導及圖集,例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啟動暖陽紓困專案援助及馬太鞍溪右岸導水路完工降低洪災風險。
▲ 中央政府每日補助災民住宿津貼,減輕災後安置壓力。(圖片來源:Unbias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