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光復鄉災後清淤進入收尾 各界夥伴合力復原
2025年10月12日,花蓮縣光復鄉堰塞湖潰壩引發洪災後,復原工作進入關鍵收尾階段。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季連成總協調官表示,清理側溝與佛祖街淤泥是當務之急,目標於10月15日前完成全面疏通,恢復排水與交通通行。軍方出動超過2000名官兵,積極清除淤泥並保障校園安全復課,縣府同時發放最高15萬元補助金支持災民清淤作業。警方則實施交通分流管制,以紓解因淤泥雜物及救災機具造成的路段壅塞。
淤泥累積逾十萬噸 側溝清淤率近九成
災後估計淤泥累積超過10萬噸,地勢低窪的側溝成為主要淤積區,威脅排水及防洪安全。環境部積極評估泥沙分類再利用方案,規劃於10月中旬前完成清理。最新統計顯示,災區道路清淤率達88%,家戶淤泥清除率約88%,佛祖街清理持續推進。軍方與志工合作,完成陽光口、高平、北埔及七村等關鍵區域排水道復原,並密切監控降雨,防範次波水災。
軍方聯合多方支援 推動災區快速恢復
國軍第2作戰區率先跨區支援光復鄉重建,380名陸軍官兵憑總統授權進入重災佛祖街及北東區協助居民清淤及重整家園。整體兵力超過2000人,持續巡查並維護安全;同時投入光復國中、光復商工等校園消毒與環境修復。軍方攜手志工及新北環保局調派20輛機具,有效提升清運效率,協助居民早日回復正常生活。
災民補助與生活重建 政府多管齊下紓困
花蓮縣府自10月起針對災戶提供最高15萬元淤泥清理及住宅修復補助,涵蓋水電恢復與泥作維修。針對89戶地勢極低且重創住戶,縣府評估中繼宅及遷村方案,推動人性化重建,減輕災民生活負擔。政府也發放失聯災民現金慰助金,協助解決證件遺失等問題。志工隊融合印尼、越南移工等多元文化力量,提供按摩、剪髮等服務,增進災民心理與身心健康。
健康防護與公共衛生風險管理持續加強
淤泥清理過程中工人與志工面臨割傷風險,藥廠捐贈破傷風疫苗,提供免費接種。光復鄉設置臨時醫療站,全天候支援清淤人員及居民健康診療。衛福部強調未偵測到新增病菌威脅,有效避免公共衛生恐慌。醫護專家呼籲參與清淤者如有身體異狀,應即時就醫並充足休息,降低感染風險。
交通管制與撤離措施同步維護災區秩序
警方因應淤泥阻塞及救災車輛密集,實施分流管制,限制一般車輛進入重災區,只允許行人及救災機具通行。中央已擴大撤離人數約八千人,但通報過程仍存在困難,溝通工作持續進行中。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受到嚴密監控,已成功改道,湖面縮小至約50公頃,水量約2300萬噸,大幅降低下游災情擴散風險。
中長期重建規劃 着眼防災韌性強化與區域治理
此次災害凸顯光復鄉地形與河道治理脆弱,專家建議重新檢視堤防設計與南低北高地勢影響,結合河道治理、水文監測及坡地保育。中央追加250億元特別預算支持重建與水患防治。未來將推動農田復育、基礎設施修復及社區防洪系統強化,更建立完善堰塞湖監測機制。光復鄉復原經驗成為國內災害應變與防災規劃的重要參考。
▲ 花蓮光復堰塞湖溢流引發災情,交通管制及清淤進度已達88%。(圖片來源:Unbias Taiwan)
▲ 光復水患致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啟動紓困專案支援受災學子。(圖片來源:Unbias Taiwan)
▲ 救災工程惡劣的工作環境導致挖土機業者林鴻森因敗血症不幸過世,總統與桃園市長均表達哀悼並重申安全保障責任。(圖片來源:Unbias Taiwan)
參考資料建議可參考「光復鄉災後工作收尾 著重側溝及佛祖街淤泥清理|20251012 公視晚間新聞」取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