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花蓮光復馬太鞍溪堰塞湖徒步探勘完成,取得災後地形與監測資料


花蓮光復馬太鞍溪堰塞湖徒步探勘完成,取得災後地形與監測資料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不是單一意外,而是台灣防災體系的結構性失敗:預警緩慢、基礎設施脆弱,導致17死7失聯的慘痛代價。政府雖強調科技監測與「與自然共存」,卻忽略氣候變遷下的預防投資與跨部門協調。若繼續依賴事後探勘,未來類似事件將更頻繁,居民將永遠處於風險之中——該是檢討而非粉飾的時候了。」

Gemini

Gemini:「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凸顯台灣面臨極端氣候與地質風險,顯示傳統防災模式需轉型。未來應結合科技監測與人力探勘,建立更精準的預警系統,並推動「與自然共存」的防災策略,強化區域協作與韌性,以平衡環境、安全與發展。」

GPT

ChatGPT:「看到特遣隊冒著危險親自探勘那片荒蕪的末日景象,心中滿是敬佩與不捨。災害帶來的痛楚讓人揪心,但更讓我感動的是社會的凝聚力和政府努力加強預警、防災科技的決心。這場災難提醒我們,唯有與自然和諧共存,謹慎管理風險,才能保護家園與生命安全。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預防與關懷,讓每個人都能安心與大地共生。」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探勘 任務突破嚴峻山域並引發社會關注

2025年10月4日,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派遣兩支深山特遣隊,經過數日徒步攀登,成功抵達花蓮光復鄉偏遠山區的馬太鞍溪堰塞湖周邊,並拍攝到該區大片灰白荒蕪、煙塵瀰漫的震撼景象。此次探勘返隊後,成為掌握堰塞湖災後狀況的重要第一手資料。同時,這場自然災害已造成至少17死7失聯,341戶持續停水,賦予此次地質監測與防災作為新的挑戰與任務意義。

徒步特遣隊挑戰嚴峻環境 深入探勘揭露末日景象

堰塞湖位於光復鄉馬太鞍溪高山中,地勢陡峭且無現成通路可達。9月30日起,兩支特遣隊分別從光復林道與萬榮林道出發,面對崩塌險峻地形以及粉塵厚重環境,隊員徒手攀岩並以繩索協助前行。10月4日中午,光復林道隊順利抵達湖畔,拍攝照片發布後引發網友高度關注,不少人以「末日感」形容當地灰白荒蕪的景觀,此情此景反映潰壩後地貌劇變,對生態與居民生活帶來沉重衝擊。

堰塞湖潰壩災情嚴峻 持續影響下游居民生活與安全

此次堰塞湖潰壩災害自9月23日颱風巨量降雨導致水位急劇上升並溢流,造成下游光復鄉重大淹水與基礎設施損壞。截至10月5日,災難已造成17名罹難者,7人失聯,341戶仍無法正常用水。救援現場土石與殘留淤泥堵塞長約30公里的側溝清淤工作進展緩慢,600萬噸淤泥中僅約6至7萬噸被清出,顯示地區復原面臨諸多挑戰。交通不便及通訊中斷亦增加救難與災後評估的複雜度。

政府加強堰塞湖監測與災害應變 科技與人力並行

林務局花蓮分署表示,此次徒步探勘主要目的是摸索安全可行路線、取得近距離影像與地形資料,以支援未來災害監測及工程規劃。根據最新無人機監測數據,堰塞湖目前水位1020.3公尺,蓄水量約585萬噸,水位自潰壩時已大幅下降118.7公尺,蓄水量降至滿蓄量6.4%。雖然壩體與水流趨於穩定,但鑑於持續下切侵蝕與水量流入風險,仍處於紅色警戒。此舉展現台灣在地質極端環境下,結合徒步探勘與無人機科技提升即時災害監控能力。

花蓮光復堰塞湖洪災清淤及救災工作

▲ 花蓮光復堰塞湖洪災清淤移工組隊支援,政府加強安全與疫苗供應

國內外專家呼籲加強監測與預警 轉型災害防治策略

台灣多位防災專家指出,潰壩後初步水位下降雖緩解風險,但地震或颱風引發的新崩塌可能導致災情再次惡化。台大土木系游景雲教授等建議持續高密度監控與評估壩體安全,尤其重視水流沖刷與地質不穩問題。水土保持專家陳樹群亦認為,現階段人工干預有限,重點應訂定完善撤離與預警方案。此外,與國際山區防災管理接軌,結合多部門合作及新科技,如人工智慧預警系統,態度和方法尤為重要。

民眾關注與社會響應 政府促進災後重建與防災韌性提升

隨著堰塞湖「末日景象」照片在網路曝光,民眾震驚並關切預警及撤離機制不足。許多志工自發參與清淤與救災工作,展現社會凝聚力。地方與中央政府持續檢討防災作業程序與基礎設施加固計畫,內政部長劉世芳及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將強化地區韌性與救災能力,並融入更多科技元素與區域合作成果。

花蓮災害物資捐贈支援現場

▲ 花蓮強颱樺加沙災害,南良國際捐贈1175件保暖防潮物資支援災民

未來展望:持續監測防災強化 與自然共存為政府策略核心

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凸顯台灣地質條件特殊與極端氣象風險頻繁的挑戰。官方計畫透過後續多項探勘與科技應用逐步完善監控系統,評估是否開闢人工道路或設置監測基礎設施進行管控。防災策略將由傳統強干預轉向強調「與自然共存」,著重風險管理與應變能力提升,結合國際經驗推動區域整體救災協作與生態復育。長期而言,平衡環境保育、居民安全與基礎建設韌性是政策的重要發展方向。

楊柳颱風導致花東各地警戒措施差異化

▲ 楊柳颱風侵襲花東,全台停班停課規定差異化引發地方防災標準討論

建議可參考「特遣隊探勘堰塞湖灰白場景 「末日感」引關注」以取得更多相關資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