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花蓮堰塞湖救災挖土機業者感染敗血症病逝 總統與桃園市長至靈堂致哀
2025年10月6日,花蓮堰塞湖潰壩救災現場,48歲挖土機業者林鴻森因腳部刺傷後感染敗血症不幸過世。林鴻森長期投入光復鄉救災作業,堅守崗位但因傷口未及時治療導致感染迅速惡化。消息曝光後,總統賴清德及桃園市長張善政於10月7日前往靈堂悼念,公開表達對林鴻森救災奉獻精神的感謝與哀悼,並呼籲社會重視救災人員的職業安全與醫療保障。
林鴻森堅守花蓮救災現場,受傷感染引發敗血症詳情揭露
據了解,林鴻森與姪子自9月24日起即攜帶挖土機支援花蓮災區的淤泥清理與搶修工程。救災期間,林鴻森因長時間在惡劣環境作業,左腳不慎被淤泥中的尖銳物刺傷,卻持續堅守作業長達八天。傷口未獲適當處理,加上該區存在親水性產氣單胞菌等致病菌株,導致感染日益嚴重。10月6日中秋節當晚,林鴻森因敗血症症狀惡化緊急送醫,仍不幸宣告過世。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指出,感染來源疑為「類鼻疽」細菌,此菌易於污水與淤泥中滋生,感染後若延誤治療可能致命。專家提醒,長期病患與救災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傷口消毒、防護裝備規範及早期就醫等原則,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地方政府啟動慰助金發放 呼籲中央擴大災民補助範圍
花蓮縣政府於災害發生後即啟動慰助金機制,協助受災民眾渡過難關。近期亦呼籲中央應將未設籍花蓮但受堰塞湖災害影響的居民納入補助範圍,以減輕其經濟壓力。此舉展現地方積極協調災害補助政策的態度。
桃園市長張善政在慰問林鴻森家屬時,強調政府應強化救災人員的醫療照護與保障機制,確保救災工作不再因安全防護不足而導致生命損失。
堰塞湖潰壩致災持續擴大 災情深刻顯示防災挑戰
因9月23日豪雨致使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光復鄉加里洞沿岸陸續發現多具遺體,死亡人數增至18人,另有多人失蹤。堰塞湖崩塌深度逾400公尺,下游河床抬升約十層樓,災情慘重且範圍廣泛。
花蓮縣政府與中央部門曾多次發布警戒,林務保護署也建議強制撤離,但面臨政策執行與協調問題。專家分析,此次事件暴露地質不穩及預警系統不足,凸顯台灣山區防災體系亟需檢視與加強。
災區淤泥超過十萬噸 環保部門推動分類回收與資源再利用
花蓮環境主管機關評估堰塞湖潰壩所遺留淤泥量超過十萬噸,涉及環境復原及污染防治兩大課題。該部門表示將對淤泥進行分級分類處理,促進資源再利用,達到恢復環境與減少廢棄物的雙重目標。
此作法契合循環經濟及永續發展理念,並提供災後治理可行方案,成為未來類似災害環境管理的示範模式。
專家呼籲強化救災安全與感染預防 台灣災害風險管理面臨新挑戰
林口長庚感染科主任謝顯森與中國醫藥大學副院長黃高彬指出,救災現場常存在血液感染風險菌株,救災人員面對「類鼻疽」及其他水源傳染病風險極高。建議救災者必須裝備齊全並嚴格執行傷口消毒程序,避免感染蔓延。
衛福部疾管署再次提醒慢性病患者避免直接涉水作業,防止危險感染。此次事件促使政府計畫建立完善救災保險與撫恤制度,定期追蹤並培訓救災志工健康,強化應變體系安全與公共衛生管理。
另外,國際學術界對堰塞湖生成與潰壩機制的研究持續受重視,強調結合地質動態與多層次監控技術,提升防範同類災害的能力。
詳細相關內容及後續追蹤,可參考「挖土機業者救災傷口感染病逝 總統、桃園市長至靈堂悼念」,相關防災管理議題亦可參閱達美航空兩班機於拉瓜迪亞機場滑行道碰撞 一人輕傷丨FAA與NTSB展開調查及台中成功嶺18歲新兵射擊訓練膛炸受傷 左臉重創緊急送醫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