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蘋果iPhone 17備貨量攀升,首次印度全系列量產
2025年9月,蘋果正式發布iPhone 17系列。根據Isaiah Research資深分析師Lori於「財經M平方」MM Podcast透露,今年iPhone 17的備貨量比去年同期iPhone 16系列增加約5%至7%,達到9000萬至9200萬台。備貨量提升的主因在於全新iPhone Air系列,蘋果藉此擴大產品線,提升消費者選擇與銷量成長。值得注意的是,蘋果首次實現iPhone 17全系列在印度同步量產,印度產能目標持續成長,積極推進供應鏈多元化,降低對中國生產基地的依賴。
多元化供應鏈策略:印度產線擴大 台灣成折疊iPhone試產基地主力
面對全球供應鏈變局,蘋果積極推動生產布局多元化。印度方面,由塔塔集團與富士康等合作夥伴共同擴充產能,預計2025年全年產量可達3200萬至3500萬台,未來目標提升至5000萬台。相較中國約95%的良率,印度目前仍維持約83%至85%,且高階Pro機型生產調整存在挑戰,不過整體產線移轉趨勢相當明顯。
此外,蘋果將折疊iPhone測試產線規劃設於台灣,預計2026年前後首度亮相。此舉象徵台灣在蘋果高端技術與新產品布局的升級,結合台積電先進製程及鴻海組裝優勢,強化未來摺疊螢幕iPhone的產能儲備與技術實驗。
▲ 蘋果iPhone 17生產備貨量提升並擴大印度產線,供應鏈布局多元化
技術升級與產品線調整 提前埋下iPhone 18伏筆
iPhone 17系列在配備上進行多項升級。iPhone Air版本採用5.6毫米超薄設計,新增2TB儲存空間與eSIM功能,拓展全球多國市場需求。Pro系列搭載台積電3奈米製程的A19 Pro晶片,並預計支援可變光圈技術及均熱板散熱設計。螢幕下Face ID技術預期將於iPhone 18系列啟用,提升螢幕整體視覺體驗;不過標準版iPhone 18可能延後到2027年春季才發布。
2026年將迎來首款摺疊iPhone(iPhone 18 Fold),採用約7.8吋內螢幕與5.5吋外螢幕的書本式設計,市場定價預計落在2000至2500美元間。此機型不僅是蘋果未來市場競爭的重要武器,也是多元製造策略的關鍵測試平台。
▲ 蘋果2025年新品推出iPhone 17系列及超薄iPhone Air,強化產品多元化
全球政治與市場壓力下的供應鏈調整與風險管理
受到美中貿易摩擦、美印貿易障礙及中國出口限制等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蘋果供應鏈正經歷深刻重組。透過增強印度及台灣廠商的角色,蘋果試圖降低對中國過度依賴,提升整體供應鏈韌性。
儘管如此,供應鏈轉移尚面臨良率、成本及管理複雜度等挑戰。市場分析機構摩根大通預測2025年第三季iPhone產量可達5000萬台,隨著iPhone 17銷售及備貨雙重提升,台灣供應鏈廠商如鴻海、台積電及大立光將持續受惠。蘋果的銷售表現及供應鏈調度能力也成為產業焦點。
台灣在未來iPhone創新與生產中的關鍵角色
伴隨蘋果推動iPhone 17及摺疊iPhone多元產品線,台灣廠商迎來新機遇。台積電提供最先進的3奈米晶片製造,鴻海負責整合組裝,大立光則供應高端鏡頭模組。台灣更是摺疊iPhone測試產線首選地,顯著強化當地供應鏈地位。
隨著5G普及率不斷提升,eSIM技術推廣亦帶來新的研發與市場需求。台灣業者在新材料、散熱技術及AI晶片硬體支援領域持續展現競爭力,預期未來幾年將繼續在全球iPhone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 蘋果2025年新品包含多款硬體及軟體升級,台灣供應鏈受惠顯著
市場預期與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蘋果持續強化供應鏈多元化與推動產品技術創新,以應對國際貿易與市場競爭風險。iPhone 18系列預期將結合螢幕下Face ID及更強大的AI晶片,並加入摺疊機款式,展現技術突破與策略彈性。
根據摩根大通分析,蘋果本季iPhone生產規模顯著成長,換機潮將激勵銷售提升。供應鏈面臨成本控制與良率維持挑戰,蘋果調整產品發布節奏及價格,以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整體而言,iPhone 17及後續機種在規模擴增、技術進步及產線地理調整方面,展現蘋果面對複雜全球環境的穩健布局與高度彈性。
【延伸閱讀】建議可參考「蘋果iPhone 17備貨量增逾5%|印度同步量產擴大供應鏈布局」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