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新版財劃法修正背景與地方反彈聲浪
台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自1999年上路以來,一直面臨中央和地方財源配置不均的問題,導致部分縣市發展受限,財政壓力持續上升。去年底三讀通過的最新修法,本意是讓地方財政能力更自主,補強落後縣市,但結果卻引發全台多數地方強烈抗議。以南台灣的屏東、台南為例,縣市長都反映最新分配公式導致統籌補助款明顯縮水,財政缺口直接影響公共服務水準。屏東縣長周春米批評新版公式讓地方財源搖搖欲墜,施政品質岌岌可危,要求中央勇敢面對分配模型錯誤並盡速修正。台南市長黃偉哲也坦言,資源分配失衡下,地方政府只好壓縮服務,比較容易影響到基層民生。
這次修法導致不少縣市必須重新盤點支出結構,許多基礎建設、社會福利方案面臨縮減壓力。其實,不平衡分配問題已累積多年,新修法原本寄望能平息爭議,卻因配套公式失靈導致反彈越演越烈,各界期待政府能積極調整、把地方實際訴求納入下一步改革藍圖。
行政院協商與三點共識的現場角力
地方對新版財劃法不滿聲浪愈來愈高,行政院長卓榮泰於9月13日緊急邀集全台22位縣市首長面對面協商,針對分配機制失靈造成的財政危機,現場討論火花四起。協商過後,卓揆歸納出三大共識:一,不斷檢討與調整分配公式;二,優先補足分配瑕疵下財政受損的縣市補助;三,推動真正城鄉財政均衡。卓榮泰坦言,中央「有錯就要認」,未來會加速修正準則,減少誤差,把地方感受擺第一,避免持續惡化朝野與地方對立。
▲ 行政院長卓榮泰於行政院會議邀集全台22縣市首長面對面協商新財劃法下的爭議與分配公式錯誤,反映中央積極修正政策的態度。
新北市長侯友宜則建議,中央與地方對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務必要釐清權責關係、財源歸屬,直接面對地方民眾的實質權益。這一回協商也成為未來分配機制檢討的起點,各縣巿首長普遍要求中央承擔責任、積極修補漏洞,才能找回基層的信任與穩定施政環境。
財政部與制度設計的爭議與回應
針對這波爭議,財政部多次公開說明,指出本次修法其實是為縮小城鄉財政落差,強化地方財務自主,不是單純減法,官方作業皆依法定公式執行,並無任意偏袒。對於部分立委質疑「分配公式有缺陷為何卻預先試算分配額度」,財政部解釋說,試算只是配合法令照會及數據檢驗,結果會隨後續協商再做動態調整,以維持政策彈性。針對地方關切補助款遞減,財政部承諾未來修正重點會著重公開、透明與公平,目標讓人民實際受益,減少制度引發的社會衝突。如需逐步了解制度爭議細節,可參考「財政部:財劃法分配公式3爭議應透過修法解決」及「國民黨團疑『財劃法若有問題為何有試算?』 財政部急澄清」。
此外,近期中央除調整統籌分配稅外,也推動產業創新條例修法,進一步刺激AI、節能減碳等新興產業投資,提升地方競爭力。配合所得稅、遺產稅等指標調整,財政分配體系試圖兼顧促進產業升級與民生基本需求,讓地方政府仍有一定調度能力。
政策分歧:黨派、原鄉訴求與立法博弈
新版財劃法修正案同時揭開藍綠政黨間的新戰場。民進黨強調現在的公式若偏重部分大縣市,可能讓南部、原鄉或偏遠地區持續吃虧。他們主張分配權重應再調,以真正推動財政均衡。國民黨方面,朱立倫則認為方向沒錯,重點在公式微調而非全然否定,呼籲針對政策落實層面理性協商,不要陷入意識形態對立。
原住民地區代表也特別提出訴求,憂慮如果沒有「地方制度法」加強保障並落實專款專用,會讓原住民自治財源進一步流失,衝擊原鄉基本建設與教育醫療。這場立法院內外的政策攻防,完整反映出台灣社會多元、複雜的分利現實。原住民族與偏鄉民意一致期盼,能有一套強化自治、兼顧發展的新願景。
綜合來看,修法爭議暴露出台灣立法過程必須面對不同縣市、族群及利益團體間的資源協調難題,「公平」與「效率」兩大價值如何平衡,仍未有定論。
地方治理、產業發展與公共利益的衝擊
新版財劃法不只是帳面數字的調整,其實已實質衝擊到各縣市公共建設、社福與教育。以台北市長蔣萬安為例,他直言今年中央補助下降明顯,使得捷運、社宅、交通等重大建設時程恐延後,連教育補助、學費減免也出現預算緊縮現象。南台灣縣市長更擔心長期再這樣下去,城鄉差距只會加劇,弱勢族群被排除在外,甚至基礎醫療和社福難以維持。
不僅地方政府叫苦,連企業與投資人都關注地方財政長期不穩影響產業投資熱度。學者觀察,現行制度若無法回應產業新需求與國際發展趨勢,恐增加地方舉債壓力,台灣競爭力被邊緣化。值得注意的是,稅務相關新制、產創條例修法、所得稅扣除額調整等,亦牽動企業投資佈局和民眾荷包感受。欲深入理解國際經貿和產業結構新變化,可延伸閱讀「美國新關稅政策衝擊全球經濟格局,台美談判成高科技供應鏈關鍵點」。
財政分配體系的未來挑戰與改革方向
從財劃法修正爭議來看,台灣中央與地方財源配置的結構問題正浮上檯面。隨著人口結構、產業布局和社會需求轉變,單靠原有分配機制已經疲於應付。專家建議,除了持續調整公式,更應吸取先進國家做法,讓分配參數隨經濟發展、人口變動彈性微調,並推動立法透明、定期協商。
下一階段若要推動中央提高統籌稅額,也需同時確保國家財政紀律,防止不當舉債和浪費。未來政策改革可以走動態調整路線,針對城鄉、原鄉、都市等不同區域特性設計多元方案,建立公平、透明、可持續的財政體系。歐美和澳洲等先進國家已有採用動態公式和標準年度檢討的實例,台灣可藉此經驗打造適合本土的分配框架。
若想兼顧財政穩定、防止區域落差、回應產業轉型,未來的財劃法改革勢必得在「財務自律」與「公平分配」之間找到更妥協的平衡點。有興趣追蹤產業、財政及稅制結構性改革脈動,也可延伸閱讀「美國升級半導體關稅衝擊台灣產業鏈 台積電領軍面臨轉型挑戰」,深度剖析全球產業與台灣財政政策的連動與挑戰。
國際最新財政與稅務新制總覽
2025年9月13日最新動態中,不只台灣財劃法爭議引人關注,全球主要國家都積極推展財政與法規新政:
- 美國:2025年7月,特朗普簽署《大而美法案》,著重於國防(投入1500億美元發展無人機等先進武器)、邊境安全(700億美元舉措強化圍牆人力)、教育與醫療新規(佩爾獎學金、醫療補助附加工作規範)。同月通過《GENIUS法案》,建構穩定幣數位貨幣監管,要求發行方有美元或國債100%準備,明定反洗錢及消費者保障原則。
- 台灣:除了財劃法修正持續延燒,2024年起綜合所得稅免稅額、標準扣除、課稅級距皆因物價調整而修正,產創條例新版本鼓勵AI與減碳投資,每案上限調升至18億元,施行期再延到2029年底,使本地企業有更多彈性。
- 澳門:2024年財政施政報告公布,預算收入1071億、開支1059億,結束多年赤字預期重返年度盈餘,財政狀況明顯回穩。
全球財政與法規新政持續滾動,台灣財政體系也正站在大變革起點。如果想持續追蹤新制對經濟發展和民生環境的影響,可以參考國際各大政府、財經研究網站或本地官方公布的新舉措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