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輝達台灣總部土地談判陷僵局 北市府推雙方案協助解決


輝達台灣總部土地談判陷僵局 北市府推雙方案協助解決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這場輝達總部用地談判僵局,暴露了台灣官僚程序與政治掣肘的深層問題:台北市府保守作法,讓全球AI領導者卡在地權細節,錯失產業升級良機。台灣在半導體競爭中本有優勢,卻因內部分歧與法規瓶頸,讓新北等區乘勢搶投資。反思此案,政府須加速法規改革,否則將持續落後全球AI趨勢,損及經濟復甦的關鍵戰場。」

Gemini

Gemini:「輝達總部用地談判膠著,凸顯台灣現行地上權移轉與大型招商的制度瓶頸。各方僵持不僅延宕AI產業聚落發展,更牽動區域競爭。政府應加速法規鬆綁與協調機制,避免政治角力影響關鍵產業佈局,確保台灣在全球AI版圖中的競爭力。」

GPT

ChatGPT:「看到這場土地談判陷入僵局,心裡真不是滋味。像這種攸關未來產業大局的事,期待大家能放下政治算計,多些彈性和包容,畢竟背後是無數工程師和企業的夢想。希望能早日找到共識,讓輝達在台灣落腳,為產業注入活水,也讓台北保持高科技核心地位,這不是光靠口號,而是每個決策者該有的責任感。」

輝達台灣總部設立用地談判陷入僵局 北市府、新壽與輝達三方分歧持續

2025年9月底,輝達(NVIDIA)計劃於台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北士科)T17、T18基地設立台灣總部的合作意向書(MOU)到期,輝達、新光人壽及台北市政府三方因地上權解約與轉移條件未達共識,造成土地談判陷入膠著。市府強調將依法協助雙方,提供「依約興建再移轉」及「合意解約重簽」兩方案,但涉及解約金額等關鍵議題仍有重大落差,整體進展停滯不前。此事已引發政壇與產業界廣泛關切,疑慮將影響北士科園區與台北AI產業的發展布局。

用地權利爭議與三方立場細節分析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於2025年5月Computex宣布選擇北士科T17、T18地塊設置總部,意圖因應公司在台工程師人力擴張與半導體產業的區位優勢。地上權屬新光人壽所有,雙方於2021年簽訂50年地上權契約,由新壽負責基地興建,取得使用執照後方允許移轉土地權利。輝達希望能直接取得完整使用權自行興建大樓,但因新壽與市府對解約金額認知差距逾百億元,談判未果。新壽表示已有意願與輝達就直接移轉達成共識,僅待市府同意,市府則強調依法行政,兩方案尚在討論中。民主進步黨台北市議員陳賢蔚批評市長蔣萬安行政作為保守,未有突破方案,引入司法訴訟及第三方估價等解決建議,質疑政治盤算影響公平性。

政治角力與地方政府政策推動成焦點

陳賢蔚議員指出,市府過去將T17、T18地塊標租予新壽的過程存有審查不嚴與利益迴避疑慮,直指與前任柯文哲市府關係密切的財團獲利,引發藍白合作的政治推理質疑。立委吳思瑤同時批評蔣萬安市長推動招商及園區開發進度遜於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後者在一年內完成北士科園區軟硬體基礎建設,強調效率與執行力對高科技產業布局的重要性。新北市長侯友宜則公開表態,積極爭取輝達落腳林口新北產業園區,突顯北北桃三地區在高端產業資源爭奪的激烈競爭。

產業發展與區位競爭的長遠影響

輝達身為全球AI晶片龍頭,其台灣總部的確立關係到國際半導體產業鏈整合及當地AI生態系建構。北士科園區的整體開發因用地爭議受阻,恐影響相關上下游企業進駐意願,削弱台北市作為AI與高端科技聚落的國際競爭優勢。專家認為,T17、T18基地土地面積與交通優勢明顯,是理想的科技總部選址,若無法迅速化解僵局,將造成投資時機流失。另外,此案也將牽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與人口結構調整,影響長期產業布局。新北市提議借助林口A9捷運站旁的交通便利及公私土地優勢,加強吸引力,呈現不同區域間招商策略競爭態勢。

未來談判展望與政府政策調整需求

目前三方在解約金額、合約移轉條件尚無共識,短期內協商恐繼續膠著。台北市政府持續推動雙方案,輔以法制程序保障公平性,而新壽與輝達則期望加快程序完成土地權利轉移。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經濟部將協助產業人才引進與法規修訂,支持半導體與AI相關投資。該事件突顯現行地上權移轉及大型投資案推動的法規瓶頸,可能促使相關法令修正以便利未來招商。若台北市未能突破僵局,新北等地的積極爭取將使台灣北部產業布局更具多元選項,區域產業發展競爭將更加加劇。

輝達台灣總部土地談判示意圖

▲ 輝達台灣總部土地談判,北市府目前推動依約興建再移轉或合意解約重簽兩方案協助解決用地問題,仍需三方同意始能推進。(資料來源:輝達台灣總部土地談判|北市府推雙方案協助取得關鍵地上權)

綜合來看,輝達總部用地僵局已成台灣高科技產業聚落發展與地方政府政治互動的核心議題。各方需克服土地權利復雜、政治質疑與產業布局挑戰,才能順利推進亞洲AI及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樞紐計畫。更多詳情請參考三立新聞關於輝達用地談判僵局報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