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對台灣,這個模式警鐘長鳴:當印太安全與美俄關係交織,我們必須強化多邊合作,如深化與日歐聯盟,而非依賴單一強權。真正的安全來自主動布局,而非被動等待大國談判的餘波。面對結構性風險,台灣需推動自主外交,轉守為攻,以免淪為下一個「缺席者」。」


雙普會登場:聚焦俄烏停火 卻烏克蘭缺席
2025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即將在阿拉斯加舉行「雙普會」,吸引國際媒體高度關注。這次高峰會主軸直指俄烏戰爭的停火與和平談判,卻令人訝異地未邀請烏克蘭參與,這點在台灣社群和國際輿論中引起諸多討論。美國過去兩年攜手歐盟及G7力挺烏克蘭,包括經濟、軍事支援與制裁俄羅斯,如今烏克蘭未能進場,國際強烈質疑這場會談「沒有當事人」究竟能產生多大成效。
▲ 本次雙普會除了關注俄烏戰事,印太區域安全與台灣的國際參與也持續成為外交焦點之一。
這次烏克蘭被擱置在談判桌外,引發從官方到民間的強烈反彈,連英國和法國也表態不滿。其實,過去國際和會若排除衝突當事方,單靠強權領袖拍板,往往留下後遺症;特別像這場攸關百萬人生死、涉各方利益的戰爭,沒讓烏克蘭參與協商,很難取得永久性的成果。從近日國際政治角力來看,此布局也凸顯大國直接主導地區秩序的現實。若想了解台灣在俄烏大局下的角色與前景,建議參考「雙普會聚焦俄烏停火與印太安全 台灣推動新世代外交提升國際能見度」。
一對一會談模式引發質疑 川普重申施壓俄方底線
外界普遍質疑這場雙普會的會談形式,因美國決定採「總統對總統」、不帶顧問與高層專家進場,僅由川普和普京單獨面對面。這種超高層一對一談話在外交場合非常罕見,台灣各媒體也有類似觀察:少了智庫和談判專責人員現場提醒,容易讓溝通過程失去專業平衡,甚至有可能在人情壓力或臨場氛圍下,「讓步過頭」。
川普強調,美方不會讓俄羅斯繼續侵略烏克蘭,否則美國將施以嚴重後果,以此設下談判底線。不過,對川普「交易取向」的外交風格,歐美多有保留,擔心再次出現2018年與普京閉門會談時被批「失分」的情境。雖然美國主場優勢明顯,但若僅著重量化表現,反而可能忽略結構性改革或烏克蘭實際利益。一場談判是否能帶來真正和平,關鍵還是在實質決議與執行細節,而非表面上的「高峰會」。這種質疑,也提醒台灣在面對複雜國際情勢時須多方預判局勢發展。
歐洲盟友介入與談判包容性 烏克蘭聲音的重要性
歐洲國家對烏克蘭缺席此次會談的反應相當激烈。英國、法國等歐盟重要國家立刻與烏克蘭和美方緊急連線,並公開重申烏克蘭是停火及和平協議的重要一方,不能被排除在決策過程外。這番作為展現歐美聯盟的團結,也反映國際政治愈來愈重視受衝突國家自身聲音。
例如,聯合國和其他國際人權組織強調,真正的和平方案必須建立在「受害主權國家參與」原則下,單靠外國領袖協商,效果常難持久。有國際關係學者指出,歷來若「去當事人」談判,政權變動或社會抵制也會讓協議難以落實。以台灣為例,國際社會近年關注台海情勢,強調台灣在國際參與中的實質發聲,與烏克蘭遭邊緣化情境相呼應。這提醒民主體制國家,日後籌辦多邊會談,應加強對受戰爭或衝突國的實質參與設計,才能避免歷史重演。
個人主導外交:美國決策方式的挑戰與風險
▲ 美俄關係牽動全球地緣格局,台海安全、經濟制裁等議題同步升溫。
川普政府選擇「領袖主導」路線,推翻傳統多層次專業協商。許多國際評論認為這種做法雖有彈性,但缺乏足夠專業智庫協助,很容易出現資訊誤判或決策失誤。以川普交手普京這類強人為例,雙方單獨密談或讓策略性承諾未經完整檢驗,「臨場說定」的協議若沒有幕僚監督,容易產生愈來愈多不確定風險。
川普首任期間的「交易式外交」舉措正好反映這一點。當年短暫對北韓釋出善意,後來卻陷入信任危機,多邊機構也因美國立場浮動而失靈。這期待領袖個人判斷決定國運,讓國際夥伴必須反覆確認美國是否真心站穩同盟一方。過度「個人化」,其實會削弱國家一貫性,也使全球秩序更動盪。台灣在觀察此趨勢時,必須持續建構多元外交團隊,並運用專業研判支援高層決策。想了解美國交易型外交與信任危機演變,可詳讀「從『世界警察』到交易式外交:美國的戰略轉變與信任危機」。
雙普會對國際安全與地緣格局的牽動 台灣的應對考量
這場俄美峰會不僅牽動烏克蘭命運,更深刻影響全球安全佈局。此次會談不只是暫停戰火的契機,更關連到區域核武政策、能源流向及主要國家勢力再分配。隨著美俄討論現場,美國、北約對歐洲與亞洲安全布局都會檢討修正。台灣這幾年積極走向國際,無論是產業鏈合作、技術聯防還是國防現代化,國會和産業界普遍認為這樣更能在世界「大象跳舞」時守住自身利益。
近年台灣與美、日深度合作,舉凡高科技供應鏈、5G應用到晶片戰略,在國際經貿和安全架構扮演關鍵樞紐。美國2025年宣布台積電大規模投資案,以及國會積極推動台灣國際團結法,都說明美台雙邊關係正急速升溫。日本方面,從高官祝賀台灣新總統,到護衛艦穿越台海,同樣展現明確支持。一連串行動反映出台灣不只聚焦兩岸問題,更主動融入印太區域安全和多邊夥伴網絡。想了解台灣如何善用國際布局,可深入閱讀「美俄外交破冰與印太戰略夥伴關係升級 台海安全與經濟制裁成焦點」,掌握區域大局下的台灣觀點。
多層次外交布局:台灣案例與國際新趨勢
當前國際局勢瞬息萬變,除了大國峰會外,中小型國家和非傳統安全議題也快速崛起。台灣藉由和索馬利蘭等新興夥伴合作,並發展青年、文化外交等全方位策略,有效突破國際空間限制,外界對台灣參與多元倡議的認同度逐年攀升。
台灣政府推動青年國際事務人才培訓、與全球各地進行專業組織實質協作,為外交注入新動能。AI和數位工具普及也讓台灣民間能更積極串接國際網絡,拿下更多國際話語權。而在AI於外交領域的實際應用方面,2023年底全球有超過二百篇學術研究針對AI於政府與跨國對話之決策支援進行系統檢視,突顯科技如何快速改變外交策略方向。歐盟則持續倡議印太區自由航行,日本首度讓自衛艦獨立穿越台海,顯示國際對區域穩定的共同重視。
2024年和2025年間,台灣與以色列、印度、美國等國際重要夥伴互動更緊密。例如台灣高層官員受邀與印度頂級智庫對話,雙方在安全、科技領域強化合作;以色列國會國際友台小組也多次公開支持台灣參與全球組織(如WHO)。台灣青年經由城市外交、數位交流等多元方式開拓國際能見度,成為國際合作新亮點。相關台灣推動國際參與與青年外交契機,可進一步閱讀新北青年展現城市外交實力 國際交流計畫再創新里程。
總結來說,雙普會帶動的國際秩序起伏,不只檢驗大國領袖的外交手腕,更激勵中小型國家尋求多元路徑、提升國際參與感。台灣善用新世代外交思維,積極佈局科技、青年與區域安全,非常值得台灣社會持續關注與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