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研究揭40歲以上高達八成受腰痛困擾 專家推6問自測判斷疼痛類型
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顯示,台灣40歲以上成人中,有高達80%遭遇不同程度的腰痛問題,已成為普遍的健康挑戰。醫療專家強調,腰痛不僅是老化現象,而是多種因素交織所致。若誤判腰痛類型,可能會接受錯誤治療,難以緩解症狀。為協助民眾釐清疼痛來源,醫療團隊提出「6大問題」自我測試法,幫助初步辨識常見腰痛類型,並搭配針對性舒緩運動,提高治療成效及生活品質。
腰痛成因多元 老化僅是部分因素
醫療研究指出,腰痛涉及椎間盤退化、肌肉韌帶拉傷、不良姿勢及長期久坐等多重原因。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退化與椎管狹窄狀況普遍增加,可能壓迫神經,引發腰部與下肢疼痛。長時間翹腳、彎腰等姿勢不良,常引發坐骨神經痛,範圍廣泛且若不及時矯正恐留下後遺症。此外,核心肌群弱化也會造成脊椎支撐力不足,導致腰痛頻發。透過特定測試能評估核心肌力,依此安排分階段強化訓練。
專家設計6問自測法 助辨識腰痛類型與治療對策
為避免誤判,醫療團隊整理出六大問題供民眾自測,包含疼痛位置、活動時疼痛變化、是否出現麻木刺痛、是否伴隨腰部僵硬無力、疼痛是否與體位變化有關等。透過回答結果,可初步判斷椎間盤突出、肌肉拉傷或椎管狹窄等類型。根據測試結果,專家推薦適合的舒緩動作,如彎腰伸展可紓解椎間盤突出,後仰活動則有助緩解椎管狹窄症狀。並強調運動治療需循序漸進,避免加重損傷。
常見紓緩動作與日常預防措施
醫師建議定期執行三大伸展動作:仰臥抱膝伸展、側腰拉伸及髂腰肌放鬆,可改善姿勢不良造成的肌肉緊繃和腰椎壓迫。此外,核心肌群訓練也很重要,橋式與平板支撐等動作有助提升脊椎支撐力。專家提醒,久坐族應避免翹腳和久保持同一姿勢,養成每30分鐘起身活動的習慣。正確搬重物姿勢及體重控制,亦是降低腰部負擔的關鍵。
腰痛影響廣泛 可能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直接疼痛,腰椎神經受損還可能引起如男性陽痿、女性月經失調等不易察覺的症狀。長期坐骨神經痛可能影響下肢感覺與功能,嚴重者甚至發生大小便失禁。台灣醫師建議患者及早矯正姿勢並進行預防性運動,配合醫療評估以避免病情惡化。
國際趨勢聚焦核心肌力與姿勢矯正 強調自我管理
國際衛生機構與專業研究指出,腰痛治療正從危機處理轉向預防與自我管理,強調加強核心肌群訓練與改善生活工作姿勢。運動療法及姿勢矯正能降低慢性腰痛與神經病變風險。多國政府已將腰痛納入公共衛生政策,推動健康促進與早期篩檢。台灣相關醫療體系亦持續整合資源與提升專業訓練,提升患者療效及生活品質。
結語:提升腰痛認知 紓緩運動與正確姿勢不可少
腰痛的普遍性與複雜性提醒民眾需強化健康管理意識。準確判斷疼痛類型並配合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的舒緩運動,是控制症狀的關鍵。避免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及加強核心肌群訓練,有助預防腰痛惡化。建議民眾可參考專家設計的自測問題,檢視自身狀況並及時尋求專業協助,避免腰痛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效率。
▲ 根據2025年研究報告,40歲後高達80%成年人飽受腰痛困擾,專家提供6問自測法及三大舒緩動作協助民眾分辨與緩解腰痛症狀。
建議可參考長期翹腳坐恐致坐骨神經痛 傷及「大陣」手尾長!專家教做3大動作伸展改善,同時可參考下背痛恐因「核心肌群」不夠力!醫教「3動作」自測:撐●●秒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