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68歲婦疑巴金森症狀 原是藥物副作用惹禍
近日,一名68歲婦人因手部顫抖、步伐變慢僵硬,被懷疑罹患巴金森氏症。但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深入檢視其用藥與病史後,發現症狀是因近期服用某頭暈藥所引起的藥物副作用,非真正巴金森病。停用該藥後,症狀在兩三週內明顯改善,成功避免錯誤診斷與不當治療。
藥物誘發「類巴金森症狀」成誤診隱憂
藥物引發類巴金森氏症狀,主要原因在於某些藥物阻斷大腦多巴胺D2受體,使多巴胺系統失衡,導致手抖、動作緩慢、肌肉僵硬等症狀。常見的致因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第一、二代)、抗憂鬱劑、止吐劑、鈣離子阻斷劑(如Cinnarizine、Flunarizine)等。尤其長者代謝能力下降,更易因用藥產生此類神經症狀。
根據王毓禛醫師表示,這種症狀在臨床並不罕見,若未及早排除藥物因素,可能誤診為巴金森氏症,導致服用不當藥物或延誤正確治療,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害。
藥物調整與停用是關鍵,患者須警覺回診
此次個案的婦人於其他醫療院所開始服用新款頭暈藥,出現運動控制異常。經醫師鑑別後判斷為藥物副作用,建議立即停用該藥。患者停藥後數週內,手抖及僵硬明顯減緩,步伐恢復。
藥師提醒,若病人在服用影響多巴胺系統藥物期間出現疑似巴金森病症狀,應儘速通知醫師詳細說明用藥狀況,以便醫師調整用藥或進行進一步診斷。患者與家屬同時也應加強對藥物可能神經副作用的認識,避免忽略病徵。
巴金森症治療面臨藥物副作用挑戰
巴金森氏症患者藥物治療常出現不同副作用,包括認知症狀和幻覺,醫師需先排除這些可能的用藥副作用,再調整治療方案。治療趨勢強調個體化用藥管理和綜合策略,包含深腦刺激術等新興技術,輔助提升中重度患者療效。
深腦刺激術(DBS)在台灣逐漸普及,成大醫院等打造智慧型手術平台幫助提升安全與治療成效,但仍須細緻評估患者風險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
多慢性病患者藥物整合不可忽視
台灣醫療界指出,年長巴金森病患多伴有多重慢性疾病,服用多種藥物,容易發生用藥衝突與副作用疊加。醫師強調鼓勵患者每次回診時帶齊所有藥物,方便醫療團隊完整審核用藥歷史,減少藥物誘發的症狀變化或誤診可能。
此舉對提升患者長期管理和維護生活品質具重大意義,也是預防藥物引發類巴金森症狀的重要策略。
呼籲全面用藥檢視 避免症狀混淆與誤診
許多社會大眾及患者家屬常將手抖和動作僵硬直接與巴金森氏症連結,醫療專家建議,類似症狀者應先詳查用藥史,並接受神經科專業檢查,避免忽視藥物副作用導致的誤診。
醫師王毓禛也呼籲民眾對藥物副作用保持警覺,尤其長者用藥時更需密切監控症狀變化,並與醫療團隊保持良好溝通及時回診。
未來發展方向聚焦用藥安全與早期介入
醫療界預計將持續強化病患與醫師間的雙向溝通機制,提高社會對藥物副作用的教育宣導。針對高風險族群(如長輩、多藥併用者)進行精準用藥評估,發展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加強早期診斷與介入。
此類措施不僅有助於避免延誤治療,也能降低類巴金森症狀導致的長期神經損傷,提升患者整體生活品質。
建議可參考「68歲婦手抖步伐變慢疑巴金森氏症 竟是『藥物副作用』惹禍」,以及「6旬婦突手抖、四肢僵硬竟是『類巴金森氏症』 醫:吃藥害的」以瞭解詳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