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均衡飲食與大腦健康:雞蛋防阿茲海默症新發現
台灣逐漸高齡化,失智症防治愈來愈受到重視。最新研究資料透露,雞蛋除了價格經濟、方便取得、蛋白含量豐富之外,對於預防阿茲海默症也展現強大潛力。根據研究數據,年長者每週攝取雞蛋至少一次,有機會讓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近47%。其關鍵來自雞蛋含有的膽鹼等營養素,這些成分協助腦部維持正常訊息傳導,抑制異常蛋白如β-澱粉樣蛋白的過度堆積。
▲ 科技結合健康產業,守護國人腦部與慢性病防線。
這個新事證不僅讓吃雞蛋的健康形象更加明確,也再次提醒中高齡族,日常飲食均衡不可忽略。目前,蔬果中含有的天然成分如「山奈酚」同樣受到醫學肯定,有助於延緩神經退化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漸凍症)的發展。依據今年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日常攝取有山奈酚的蔬果類食物,更可維護長者腦部健康。台灣衛福部與健保署持續推動「預防失智、均衡飲食」政策,鼓勵多元攝取蛋白質、蔬菜、水果,並結合規律運動。
隨著失智症人數年年增加,專家特別強調,只要出現像輕度認知障礙等警訊,就應儘早檢查並配合調整生活習慣。對於腦部健康、生活型態預防詳盡探討,建議參考「台灣健康新趨勢:從糖尿病早期警訊到智慧醫療助力慢性病與癌症防治」了解最新趨勢。
今年6月,台灣也已有首位患者接受全球新型單株抗體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健保署正在評估是否將此新藥納入給付,最快年底有望有新進展。這一動向進一步證實國內失智照護已進入嶄新里程。
營養補充須知:B群與微量元素不可過量
現代生活步調快、外食不離手,加上近年素食、低醣飲食盛行,讓營養補充品幾乎走進每個家庭。坊間熱銷的維生素B群、B12、葉酸、鐵等產品,看似簡單補充,卻很容易因觀念錯誤或自行加量造成健康負擔。
醫界強調,並非「補愈多愈健康」,例如B群、B12過量,可能導致手腳麻木、便秘,甚至增加慢性疾病隱憂。尤其純素食、長期蔬食的人,若缺乏動物性來源的維生素B12和鐵質,更要經專業醫師評估缺乏狀況,於真正需要時適度補充即可。不少人會忽略每日飲食裡其實已含有不少微量元素,台灣衛福部密集透過「全民營養教育」及健保署平台,加強民眾辨識營養標示、慎選產品能力。
近幾年政府嚴格監管市售保健食品標示及安全規範,打擊不實宣稱,遏止民眾濫用現象。如果想進一步掌握補充品的正確使用建議和迷思破解,不妨多閱讀醫學新聞或衛教刊物,掌握第一手專業資訊。近期新知也提醒,過量補充鐵質可能增加特定族群(如慢性病患者)健康風險,因此所有補充行為都必須根據個人健康檢查數值評估。
慢性病的預防與新科技:傳統醫學與AI攜手防線
台灣人常見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持續威脅國人健康。除了依靠西醫藥物控制,越來越多人採用中醫「治未病」體質調理理念,注重五臟均衡與根本預防。日常建議包括少吃高糖食物、減油炸、多運動與規律作息,並定時健康檢查。這些行動可以大幅降低血糖失控、脂肪肝惡化的風險,也是中西合璧守護健康的關鍵。
近年AI智慧健康管理快速發展,已導入國內健檢中心、診所與醫院。AI可自動分析檢驗報告,幫助發掘早期血糖異常、高脂肪肝危險群,落實個人化預防與社區篩查。舉例來說,一線診所與醫院利用AI平台協助醫師診斷與用藥追蹤,大幅提升預防效率。AI系統結合健檢數據與雲端紀錄,成為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得力工具。有興趣深入AI應用於慢性病管理的案例,可以參照「台灣健康新趨勢」議題。
新型藥物如GLP-1和SGLT2抑制劑,已陸續納入台灣健保給付範圍。不只協助控糖、控制體重,GLP-1藥物更經大規模臨床證實能有效減少心肌梗塞、中風等重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SGLT2抑制劑給付擴大,甚至已納入早期慢性腎臟病和心衰竭患者治療,醫界預估只要及早介入,許多患者能顯著延緩洗腎,提升生活品質。這些進步展現台灣醫療不斷與國際接軌。
台灣針對癌症新藥政策領先國際,包含免疫治療藥物及PARP抑制劑已納入乳癌健保,Trop2 ADC等創新藥物也為乳癌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這些新進展持續翻轉過去患者的治療困境。
疫苗研發新突破:愛滋病疫苗臨床試驗引關注
全球疫苗界最近最受矚目的新訊息,來自中國大陸完成首個複製型天壇痘苗載體愛滋病疫苗的人體一期臨床試驗,讓國際愛滋病防疫社群眼睛為之一亮。愛滋病由於病毒變種極快,加上人體免疫反應複雜,疫苗研發過去多年陷入瓶頸。這次應用「痘苗載體」技術,有望提升疫苗免疫效果及穩定性,被視為愛滋防治的一大技術突破。
這項重大發展不僅帶動亞洲疫苗政策交流,也推進全球公共衛生防疫的脚步。各國將密切觀察接下來二、三期臨床進展,以及未來產業化量產與上市計畫。愛滋病疫苗若能突破現有防線,等同減輕現有抗病毒藥物防治的壓力,有助於壓低全世界的新感染率,同時也為相關製藥聯盟、技術、資本合作帶來新契機。
預防傳染病不僅依靠藥物,疫苗始終是消滅或壓制疾病的最有效手段。無論是新型疫苗技術還是大規模公共衛生投入,都已逐漸改變全球大健康產業競合態勢。未來十年,結合基因、AI科學技術的疫苗研發預期會成為公共衛生新主流。
全民健康促進新趨勢:智慧科技與社區照護並進
近年台灣許多縣市政府與醫療院所紛紛推動長者免費健檢、高齡健康博覽會、保健知識講座等服務,透過整合社會局、健康中心等資源,讓中高齡和銀髮族主動檢查身體,及時掌握個人健康數據。近期許多醫院更和地方社區合作建置「智慧醫療應用App」,讓民眾可快速查閱健康檢查紀錄、即時諮詢醫護,智慧健康服務逐步普及。
科技產業也積極開發智能穿戴健康裝置、遠距照護系統,像是AI血壓計、IoT家安系統等,這些都在健康展覽中展出,成為新創醫療科技的亮點。相關展會匯聚產官學,包括慢性病管理、疾病預防、銀髮樂齡規劃等主題講座,提供第一線的醫病新知。這種科技結合社區照護的雙軌模式,既促進全民健康管理,也為健康服務產業創造大量新工作機會。
根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民眾仍以心血管與代謝型慢性病為主要死因。近年「自我照護」觀念逐漸興盛,除了鼓勵定期體檢、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政府也推廣使用智慧化工具提升疾病預防意識。這個現象呼應「台灣健康新趨勢聚焦免疫防線、慢性病預防與環境污染挑戰」,持續帶動公衛資源轉型升級。
最近國際專家也呼籲「每天走7000步」是最簡單且有效的健康維護法,規律運動搭配多喝水、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都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有關這方面的科學建議與統計,可參照「每天走多少步最有益健康?專家揭秘:7000步!」。
近期國內健康領域另一重要趨勢,是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等防疫講座走進校園和社區,特別是針對5歲以下幼童及中高齡者,提升自我防護意識和疫苗接種率,有助於推動國家整體防疫力。
生活型態影響病變:從大腸瘜肉到屈公病
現代人習慣飲食多元、生活緊湊,卻也埋下許多健康隱憂。近期藝人何妤玟即使平時吃素、進行瑜珈,體檢時仍被診斷出大腸瘜肉,帶動社會對大腸癌年輕化議題熱烈討論。醫師提醒40歲以上、有家族史或常熬夜、愛吃甜食者,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降低瘜肉癌變風險。長期攝取高糖、缺乏蔬果、活動不足,都是腸道疾病年輕化的主因。
同時,台灣與華南地區屈公病(Chikungunya)等蚊媒病毒疫情近年明顯升溫。根據公共衛生機構警示,今年佛山屈公病例激增,台灣亦有民眾僅遭叮咬兩下,卻歷經兩年病痛。氣候變遷、環境濕熱加上市區傳染防線不足,讓傳染病威脅無所不在。相關社區疫情可參考「廣東佛山屈公病病例激增突破7700例,公共衛生體系面臨嚴峻防疫挑戰」。
除了腸道疾病與蚊媒傳染病,最近醫學指出長期飲用所謂「無糖飲料」也可能讓糖尿病風險提升至38%,甚至超過含糖飲品帶來的影響。這個新發現讓許多習慣「健康飲食」的族群大為震驚。專家強烈建議健康管理必須結合合理飲食、規律運動與正確生活習慣,並以科學數據與醫師建議為主,防範各類疾病威脅,建立正向的健康文化。
腸病毒與新冠疫情依舊是家長關注的話題,近期國內腸病毒病例明顯升高,5歲以下幼兒首當其衝。新冠重症與死亡病例雖略緩,50歲以上住院率仍未見下降,提醒民眾防疫仍不可鬆懈。至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除藥物治療外,也需定期抽血監控,以鞏固免疫防護效果。
綜合上述,健康管理必須從日常細節做起,不僅養成運動、適度檢查、營養平衡等習慣,同時隨時掌握最新醫療、疫苗、慢性病等相關資訊。面對高齡化、生活型態轉變帶來的健康議題,只有科學規劃和持續監督,才能為台灣的健康未來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