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全球病毒傳播威脅再起:屈公病與氣候變遷下的蚊媒災難
隨著地球暖化加劇,全球氣候變遷推升了病毒傳播的範圍和威脅。2025年夏天,像中國廣東、印度以及美洲多地都爆發了屈公病大流行(也稱基孔肯雅熱),全球病例已經突破25萬例,許多國家因此拉高警戒。台灣疾管署也隨即升級國際旅遊警示,由「注意」提昇至「警示」,明確呼籲民眾非必要別往高風險區域跑。屈公病是「伊蚊屬」帶病蚊子傳播,感冒症狀之餘,病人會高燒、猛烈關節痛甚至全身無力,有些人更會經歷好幾年無法根治的慢性關節痛。小孩、孕婦、年長者都是高危族群,染病後併發症風險明顯提高。
事實上,台灣都市水溝積水、老舊空屋潮濕,加上夏季頻繁暴雨,讓我們跟蟲蚊的距離越來越近。專家也強調氣候暖化導致伊蚊活動季節拉長、繁殖激增,造成屈公病、登革熱、茲卡病毒等透過蚊子傳播的疾病威脅不只沒減少,還持續升級。南部、東部偶有大雨淹水傳出蚊蟲災情,民眾的生活風險大增。各縣市衛生局也呼籲全台要加強滅蚊清積水,不管住家、巷弄還是社區,少一處積水少一份風險。平時也可多追蹤防疫資訊,例如「屈公病疫情升溫!傳染途徑、如何預防一次看」,掌握防疫細節更安心。
病毒感染與慢性疾病連動:癌症復發風險新警訊
一般人以為病毒感染頂多只是暫時不舒服,不過,近年醫界研究發現病毒可能讓體內原本沉睡的癌細胞「甦醒」,進而引發癌症復發或轉移。根據國際期刊最新資料,像流感、感冒等常見病毒,都可能給身體帶來長期「副作用」。張家銘醫師也說,過去以為治療完成等於重獲新生,但大量數據顯示,這些病毒的刺激效果很容易讓原本「潛伏」的癌細胞突然活化、流串到肺部或其他器官,加速復發。
這樣的發現無疑改寫了過往「康復後就沒事了」的想法,對癌友和醫療團隊來說,病毒防護其實是長期課題,不能輕忽。專家建議,癌友出院後仍要勤洗手、避免人多場域,和醫師保持密切聯絡,有發燒或疑似感染要馬上處理。免疫力較弱或有慢性病的民眾,更要注重補充營養、定期運動和按時接種疫苗,不只為自己也保護家人。
病毒感染所帶來的不可預測性,也讓疾管體系及社區預警變得更重要。政府必須持續優化醫療監控系統、加強接觸者追蹤,並透過社區衛生教育,降低高危險族群的復發或併發症。
日常病毒威脅:腸病毒、諾羅病毒與漢他病毒現況
除了蚊媒傳染,台灣每年還得面對腸病毒、諾羅病毒這類高度傳染的病毒。衛生局指出,這幾年小孩腸病毒重症拉警報,家有幼童若出現嗜睡、食慾明顯下降、肢體無力,務必要提高警覺。幼兒園、安親班等空間密閉又集體生活,病毒一旦出現很快就會爆炸性傳開來。不只小朋友,長輩或抵抗力弱的成年人也得小心。
至於諾羅病毒,每次社區群聚感染大多爆發來得又快又猛。有些人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是接觸到確診者分泌物就很容易被傳染。活動中心、公司行號甚至家庭都可能一夕之間全遭殃。預防重點還是在於勤洗手、蔬果煮熟、出現疑似症狀立刻隔離,別讓病毒有機會亂竄。
漢他病毒則時常在山區、戶外活動人士間發現,只要不小心接觸到老鼠的排泄物或環境,被感染的風險就暴增。這種病毒會導致急性發燒、全身痛、甚至嚴重腎臟損害,有時進展很快且致死率不低。衛生單位提醒,露營或在林地工作的民眾千萬要做好防鼠、打掃與清潔。
這些常見病毒案例提醒我們,基層的衛生習慣與家長日常症狀判斷極為重要。若有疑似感染切勿僥倖,及早就醫才能避免拖出重大併發症。更可參考「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ㄧ發現有症狀請儘速就醫!」等官方指引,讓自家人更安心。
健康生活新思維:營養與習慣在防疫中的角色
面對現在各類病毒不時來襲,養成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即是自保的第一步。以飲食為例,最新美國一份研究針對長者攝取雞蛋次數發現,只要每星期吃一次蛋,阿茲海默症風險差不多可少一半(約47%)。長年以來民眾擔心蛋膽固醇高,現在證據顯示適量補充蛋白能促進身體修復、增強免疫力,遠比一味忌口更有助防疫。
反觀現代人普遍久坐少動,辦公族甚至一天可以坐超過13小時,國內外調查不斷發現,這不僅容易造成代謝疾病,還會讓死亡風險激增。規律運動、擁有作息自律的生活型態,比單靠吃藥或保健品還來得有效。搭配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免疫力才打得起來,病毒才難侵門踏戶。
結合上述觀念,民眾平時多運動、多吃天然新鮮食材,同時少菸酒、不熬夜,將有助於降低慢性病與病毒感染造成的連鎖風險。健全生活管理已經是防疫新趨勢,國內外專家一致建議從扎根習慣做起。
公共衛生政策與多面向防疫挑戰
病毒傳播枕戈待旦,台灣從中央到地方公衛部門始終戒慎恐懼。疫情期間,像機場入境普篩、社區健康監測、防疫閘口、推動疫苗接種和避免群聚等措施,都是降低病毒爆發壓力的重要手段。蚊傳病毒方面,官方也積極推廣社區滅蚊大作戰,配合全台積水點巡查、家戶防治宣導等多面向行動,事實上已經有效讓部分蚊媒疫情降溫。
疫苗政策的推進是公衛界一大重點。有的病毒如流感,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來降風險,有些病毒如屈公病,台灣尚無疫苗可選,唯有靠大家共同滅蚊、環境清潔。長期來說政府也需持續參與國際疫苗合作,爭取未來研發新疫苗的機會。
現代科技同步推動疫情管理轉型,包括大數據流病追蹤、人工智慧預警疫情熱區、遠距醫療、提升醫療院所效能等都成為現實解方。國際跨境合作、防疫旅遊建議、應變指引更是不得或缺。有出國打算的民眾可參考「去中國要小心!美國CDC發布二級旅遊警示 出國旅客必讀防護重點」來做好萬全規劃。
下一步挑戰是,防疫政策必須配合氣候趨勢、醫療科技和社區動態持續革新,要能因地制宜、快速調整,才能長遠守住大眾健康。
社會、法律與產業層面:病毒傳播下的新常態思辨
在這個全球一體化時代,病毒傳播早已不只是醫療問題,更牽動社會、法律與產業層面的全方位變革。遇到跨境疫情,政府相關單位要考慮的不止是衛生管控,還有資訊透明、民眾權益,甚至旅遊及邊境管制的彈性執行。疫苗分配、公平醫療資源調度、及時資訊公開,也都是近年來輿論高度關切的焦點。
另一方面,病毒大流行倒逼產業革新。各行各業早已習慣線上會議、雲端協作、遠距醫療、宅配商機節節高升。觀光、保險、製造等行業都必須加快數位轉型,才能應對突如其來的風險事件。政策制定必須更多元包容,保障社會各界能自我調整、快速應變。
展望未來,不論病毒威脅結束與否,台灣社會都必須持續深化健康教育、強化法制建設,讓民眾有正確知識和良好心態面對病毒新常態,並培養全民靈活的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