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川普推「晶片分潤」新政,美中科技戰轉向降級版AI出口與台灣供應鏈挑戰


川普推「晶片分潤」新政,美中科技戰轉向降級版AI出口與台灣供應鏈挑戰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川普的晶片分潤策略看似美國巧妙的財政斂財招數,卻暴露了全球科技戰的深層盲點:簡單地將科技出口貨幣化,可能加劇供應鏈的長期不穩定。對台灣來說,這是雙面刃——作為半導體核心,短期可因轉單潮獲利,但必須面對美中夾殺風險,包含技術洩密和政策變動。台灣不能再當棋子,應加速培養本土創新與多邊貿易夥伴,否則在這場地緣博弈中,僅靠過渡角色將難以維繫經濟韌性。最終,這凸顯國際產業秩序的結構性問題:科技脫鉤不是解決方案,而是催生更脆弱的全球格局。」

Gemini

Gemini:「川普的「晶片分潤」策略標誌著美中科技戰進入以「利益交換」取代純粹「管制」的新階段。此舉雖為美國開闢了新的財政收入來源,但也模糊了國安與商業利益界線,並引入了複雜的合規風險。中國則藉此強調資安疑慮,並以稀有金屬等資源反制,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的震盪。台灣作為半導體關鍵樞紐,在此格局中地位突顯,但也面臨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雙重壓力,亟需強化韌性與多元佈局。」

GPT

ChatGPT:「看到美國這回不只是單純封鎖,而是用「分潤換出口」的策略,讓我感覺全球科技戰已經進入一個更複雜但也更現實的階段。這種把企業利益和國家政策直接綁在一起的新玩法,像是在提醒我們,科技早就不只是冷冰冰的產品,更是牽動國際政治和經濟神經的大棋子。台灣在這場博弈中彷彿站在風口浪尖,不僅要承受壓力,還要抓住機會求生存。這種「危中有機」的感覺,像極了生活中面對挑戰時的無奈與期待,令人既焦慮又期待未來能有一個更穩定的局面。」

川普「晶片分潤」策略揭露美中科技戰新格局

近年來美中科技競爭不斷升溫,尤其半導體及AI領域更是戰火焦點。最近美國前總統川普提出的一套全新美中科技貿易方案,讓外界為之側目。他主張開放領導大廠輝達(NVIDIA)向中國大陸出口「降級版」AI晶片,但前提是將中國地區相關營收的15%繳交美國政府。這樣「分潤換出口」的作法,衝擊了過去美國只強調出口嚴格管制與國安優先的既定策略,把國際企業市場准入權直接貨幣化,開啟出口政策新局。川普進一步說明,只要輝達等設計的晶片較原規格降低30%到50%的效能,部分出口即可解禁。這政策本身牽動合憲性與國安監理爭議,也讓產業捲入前所未見的政策風險交織情境。

儘管川普「分利政策」讓美國財政短線進帳,卻也令國會與專家警惕科技安全、產業監督與貿易競爭間的多重衝突。「從純粹高牆管制到有條件分潤」,代表美中科技戰不再只是杯葛,而轉為動態對弈。不只影響產業分工、也將重塑全球產業規範,台灣廠商面對這麼大幅轉向,更需持續檢視自身供應鏈暴露度。想進一步深入美國半導體出口監管和台灣產業鏈挑戰,可同時參閱「美國半導體出口管制升級 輝達、AMD繳稅換許可 緊繃台灣產業鏈與市場挑戰」

降級版AI晶片出口解封 各方博弈下的政策脈絡

今年最受矚目的焦點就在於美方首度有限期解禁輝達H20等AI降階晶片,讓這些產品在中國重新上市。不過川普政府規定中國相關AI晶片業者必須提撥15%收入,視同分潤,否則無法獲得出口許可。這種「想做中國生意就要分帳」的新型態貿易規則,催生出結合出口限制與財政取利的政策實驗。

對產業而言,這種模式意味著設計、生產端需要分開為中國市場打造特規產品,光性能與防範規格檢測就要投入大量資源。政策居高思維不確定性提高,使台灣及美國企業都增加營運與監理壓力。專家更評估,美國把「高端技術降階」與「分紅換市場」型模式,一舉轉變為未來常規,將深刻影響全球電子、科技業的新平衡格局。至於這政策究竟能創造多少經濟效益、又或會否被中國反制,目前各界還在觀察,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產業與供應鏈皆已出現明顯動盪。
美中新技術爭端與半導體貨物流動情勢

▲ 國際主要科技產品物流與出口政策急遽變動下,企業全球部署壓力遽增。

就連美國也特別拉長關稅調整談判的寬限期90天,因應秋天預定舉辦的美中領袖峰會。如需瞭解美中科技出口規則調整與關稅動向,可延伸閱讀「美中半導體競爭新局:輝達H20出口解禁與美國關稅政策對台灣產業影響解析」

中國主打資安疑慮與反制手段 供應鏈震盪難休止

在美國劇烈調整出口政策之際,中方則發動資安質疑和輿論攻勢,聚焦於輝達H20晶片被指設有「遠端關閉後門」及內建自毀機制、地理授權等議題。中國政府藉由放大這些資安風險,進一步推動國內半導體自力救濟。這類政策語言除呼應產業自主,更是強烈的政治宣示,目標不僅止於削弱外資品牌信任感,更扶植國產品牌取得政策紅利。

另一方面,中國在國際供應鏈舞台上祭出稀有金屬、關鍵礦產、進口關稅與諸多認證標準作為反制。以出口管制與特定材料戰略佈局,成為對美科技限制的反擊工具。儘管中國2024年的高科技(如電動車、機電產品、3D列印等)出口成長幅度亮眼,高端裝備外銷年增率高達40%以上,卻在新一波法規限制與技術審查雙壓下,讓跨國企業如台灣供應鏈、外商廠商面臨需頻密調整生產基地與佈局的現實難題。

面對中國對科技出口把關更緊,加上政策翻轉密度高,台灣業者應早作策略規劃、提升國際彈性。如需追蹤中國反制與產業新趨勢,可再次延伸閱讀「中國將稀有金屬主導地位作籌碼 令科技貿易戰升溫」

金融市場與產業鏈新壓力 台灣半導體地位突顯

美中一波波科技新政衝擊下,國際股市表現立即反映。美國主要股市短線承壓,尤其美國與亞洲科技股市面臨籌碼調整壓力,投資人憂心美中高層政策隨時轉變導致訂單與供應鏈變動。不過,台灣最具指標性的台積電ADR近日卻逆勢上揚,顯現出台灣半導體於全球供應鏈不可取代、橋樑樞紐的優勢。

台廠受惠全球高效能運算、AI晶片與跨境轉單紅利,但也須應對出口限制鬆綁帶來的監理、資安與法遵挑戰。例如設計到製造端都需要針對中國市場客製降規版本,配合特殊監理規範,跟上美國出口管制政策。而中國地方政策與市場風險變動更快,讓台廠必須持續強化國際合規、技術升級與風險分散。

美國半導體關稅政策推動台積電等台廠創新高

▲ 台積電等台灣科技廠儘管處於美中政策壓力中,仍具全球創新與供應鏈優勢。

建議想深入了解美中科技關稅變局與台灣產業鏈再平衡,可搭配閱讀「美國新關稅政策升級衝擊台灣半導體與傳統產業,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挑戰」

台灣角色跨足兩岸 美台合作與能源安全成焦點

在全球科技貿易大調整下,台灣戰略地位進一步突出。台灣作為全球主要半導體生產心臟地帶、又是AI領域的創新關鍵舞台,一足橫跨美台深化合作、另一足為中國數位轉型提供供應。這樣的雙重角色,讓台灣既須追求美國技術升級夥伴關係,也要維持對中國市場的穩定輸出。

目前國內朝野皆主張盡快推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下一輪協議,進一步拓展關稅、法規、技術合作,並積極尋求美方雙重課稅協議解決方案,保障企業海外投資與出口布局。由於AI、先進製程和高科技產業深度依賴穩定能源,台灣能源政策、產業永續轉型(如核電重啟、新能源整合等)討論也進入政經熱點。

國際貿易變局下台灣產業與能源政策轉型壓力

▲ 台灣產業除衝刺科技升級外,能源與經濟安全轉型更受關注,反映全球狀況。

想把握台美經貿、產業、能源安全動態脈動,建議可延伸參閱「美國新關稅政策重擊台灣產業,台積電洩密案與中美科技戰同步升溫挑戰加劇」等深度稿。

全球科技貿易長期戰略轉型 國際產業秩序待重組

美中科技戰這幾年由專利戰、稅制爭奪,推進到高階技術禁運、供應鏈重整以及區域資源角力,對長線產業戰略產生巨大衝擊。不再僅靠出口管制、一刀切的稅收,反而愈來愈重視技術標準、資源自主與區域政策三位一體,新國際科技產業格局呼之欲出。

以美國來說,企業正加快供應鏈多元備援、提升本土高階技術掌握度,以減少不定風險對營運衝擊;大陸則靠外貿擴張與自有品牌帶動產業自主成長。台灣正居於這兩大體系的接縫地帶,不僅得靈活應對兩岸與跨國產業轉單,還須投入供應鏈升級、創新與資安自主等策略,才能維繫工程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全球產業戰略重組未來將越來越常態化,多邊貿易機制和新產業規範,也勢必密集浮現。產業專家普遍認為,不論是企業還是決策層,都要更主動投資技術研發、優化全球資安布局,緊貼政策變化。建議搭配閱讀「美中農產品談判復甦與美國關稅政策鬆動 台灣出口產業面臨多重挑戰與轉型壓力」與外部深度解析「從禁運礦產到調查美企 2025年美中科技貿易戰場,中國還有哪些底牌?」,掌握國際貿易與產業秩序的最新動向。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