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全球公共衛生新局:慢性與傳染病雙重壓力浮現
公共衛生一直被視為全民健康與社會安定的基礎,從新冠疫情爆發到後疫情時代,防疫思維持續轉型。現今全球趨向都市化加上氣候變遷,帶來的健康風險與過往截然不同。新冠疫情於2023年雖被世衛組織(WHO)宣布不再是全球緊急事件,但病毒威脅並未完全消失,部分高危族群仍需高度注意疫苗接種與健康監測(資料來源)。與此同時,慢性病因應人口老化、生活型態變遷愈顯嚴峻。
根據近期國際觀察,像認知障礙、骨質疏鬆、糖尿病等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發生率逐年上升。全球已進入「慢性病+傳染病」雙重壓力的新局面。不僅傳統如麻疹、EB病毒、西尼羅熱等感染病不時爆發,猴痘疫情更在2024年被WHO再度列為「國際關注重大公衛事件」(資料連結),社區、校園、交通等日常場所都成了潛在傳播點。公部門、醫療體系及一般民眾都必須強化疫苗接種、健康監測、風險溝通與資源調度等公共衛生策略,跟上社會變化的腳步。
老化社會下的挑戰:認知障礙與骨質疏鬆防線告急
台灣及亞洲鄰近國家已邁向高齡社會,造成慢性病成為醫療與公衛政策的關鍵主軸。以認知障礙症為例,據香港統計,2030年前每十位65歲長者就有一人罹患。台灣臨床也觀察到認知障礙與骨質疏鬆的患者年年攀升,對家庭與健保體系都有不小壓力。
認知障礙目前主流的預防方式是多動腦、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骨質疏鬆則是常被比喻為「舊房子被白蟻蛀光」,若沒早期發現,等到跌倒、腰椎壓迫性骨折症狀出現時已嚴重影響行動能力。台灣的臨床數據指出,發生骨折的一年內死亡率約達三成,因此建議30歲起就要開始注重骨質流失預防,像是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維持運動習慣、避免抽菸與酗酒,才能有效減少病發風險。
對於女性健康、抗骨鬆飲食等議題,建議詳讀「鋅與維生素D成女性健康關鍵」,補強日常保健與醫學預防最新趨勢。
傳染病風險新警訊:EB病毒、麻疹與西尼羅疫情動態
傳染病防線稍微鬆動就會出現風險警訊,像新冠疫情雖脫離全球緊急狀態,但猴痘疫情2024年又讓WHO二度公告國際高度警戒。近期台灣醫界特別提醒EB病毒(俗稱接吻病)盛行,全球九成以上成人都曾被感染。EB病毒以唾液為傳播主因,日常餐具共用、分享飲水杯、甚至接吻都會讓病毒在年輕族群擴散,提升個人免疫力與衛生習慣成為預防重心。
麻疹疫情方面,歐美及亞洲不少地區因疫苗施打率下滑而再度爆發,台灣每年亦有境外移入與社區感染風險。新南威爾士州(新州)數度出現公共交通相關個案,呼籲學生、上班族完成MMR疫苗接種,並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發燒、紅疹等初期症狀。
同時,美國紐約市已於2025年首次檢出西尼羅病毒感染人類病例,市政府全面升級防蚊措施,彰顯蚊媒傳染病威脅仍嚴峻,加上東南亞地區登革熱等問題,防疫宣導與社區自我管理愈形重要。
對疫苗施打信心與跨國疫情動態,有興趣民眾可延伸閱讀「德州麻疹疫情終結與美國新冠波動」,掌握最新風險評估與科學防疫觀點。
公共衛生人才強化:政策突破與落地應用困境
面對不斷湧現的健康挑戰,台灣政策端也持續強化公共衛生專業人力。2024年,台灣率亞洲之先正式通過「公共衛生師法」,把公衛師專業地位入法,期望他們能更投入校園、社區和衛生單位,發揮健康促進與疫病防治功能。有關法案政策背景可參閱亞洲第一!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共衛生師法」。
但政策實施上,公衛師實際進入公職尚受員額、分工、職能定位等現行制度限制。據中央社等多次反映,許多基層衛生所、學校雖亟需專業協助,卻常因預算或人力編制不足無法充分導入,這反映出台灣防火牆仍需繼續調整。同時,教育部與國教署正推動公衛師駐校,期望由教育端協力強化整體社區健康。
想更深入了解營養政策、制度供給與公衛職能,建議參閱「現代飲食轉型引發營養危機」等相關分析,掌握公共衛生政策方向和現場推動挑戰。
科技驅動防疫革新:AI預測、數據共享促公衛轉型
數位科技近年徹底加速公共衛生轉型。以AI輔助流行情勢預測、醫療資源調度、死亡率評估等應用日漸成熟。像台灣學界與中國醫藥大學攜手推動的AI預測方案、柏克萊公衛院「AI 5-5-5框架」等,都著眼於用高效預警來縮短危機處理反應時程。
同時,資料共享也讓區域、部會間合作更加無縫,無論新冠時疫苗分配、登革熱熱區監控、還是健康教育宣導,AI與雲端平台讓決策速度大幅提升,整體資源配置明顯優化。各單位強調,運用智慧科技深化數據治理,已是當代公衛必備趨勢。
想更認識台灣智慧醫療、健康管理結合大數據與AI的現況,建議參考「台灣健康新趨勢:從大腦排毒、慢病防治到AI智慧管理全面升級」,關注數據驅動下健康治理的全新格局。
但科技本身也非萬靈丹,例如美國2025年宣布終止22項mRNA疫苗開發案、部分地區縮減公衛預算,這些都可能讓疫苗供應鏈產生斷層、防線出現空隙。確保基層防疫與創新同步,是台灣跟全球未來數年共同的課題。
國際合作、制度韌性與台灣角色前瞻
面對全球性的傳染病與慢性病交雜威脅,國際合作與制度韌性成為公衛政策關鍵方向。2025年5月,WHO正式提出《國際大流行病預防、防範和應對公約》,規範各國共同分攤防疫責任及資訊透明機制(公約詳細說明),象徵防疫已無國界,合作成效攸關全球民眾的生命安全。
台灣儘管身處國際組織邊緣,但總統及副總統多次公開強調要持續以實質貢獻支持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並積極參與WHO及跨國合作。在實際面,台灣強調靠社區防線扎根、法制完備以及科技驅動,將基層衛生防護網發揮得更有韌性與全球同步。
有興趣瞭解台灣參與國際公衛體系、全球健康治理下一章的,推薦參考「台灣與全球健康挑戰升級」,從環境、傳染病到慢性病,多重風險與機會一把掌握。
綜觀全球、台灣發展,唯有落實法規、人力專業、跨界協力到高效科技,才能在全面壓力下真正穩住全民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