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台灣流感疫苗政策調整:分齡分型守護高齡族群
台灣高齡化的腳步加快,流感防疫策略也跟著轉型。根據台大醫師觀察,流感進入「全年流行」時代,夏天也不乏重症個案甚至死亡案例。醫界呼籲台灣借鏡歐美,推動分齡分型的流感疫苗政策,特別重視65歲以上長者施打加強免疫型疫苗,鞏固免疫系統、防堵重症與死亡。這種新政策思維,不僅關乎疫苗如何採購與分配,更直接牽動公部門在高齡友善醫療上的策略調整,讓疫苗發揮真正的保護力。
▲ 疫苗政策與高齡照護雙管齊下,成為防護流感與慢性病併發症的關鍵策略。
這波政策升級扭轉過去只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做法,推廣全民每年都打流感疫苗的概念,建立更紮實的群體免疫保護。免疫加強型疫苗也讓長者面對流行病毒能更有底氣。此外,台灣未來的疫苗政策須同步顧及整體預算、時程彈性,確保高峰季節疫苗快速到位、有效分流,減少資源的浪費。
除了流感外,近期新冠疫情雖然趨緩,但重症與死亡數持續上升,疾管署提醒50歲以上民眾儘速接種新冠疫苗,強化抵抗力,也要特別關注春季氣喘高發、腸病毒疫情等時令疾病,將疫苗接種與定期健康監測納為日常保健大事。
建議延伸閱讀「後疫情時代台灣健康新趨勢:疫苗策略調整、高齡照護與智慧醫療加速轉型」深入瞭解政策發展。
腸道健康新趨勢:燕麥、木耳多元飲食助抗慢病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腸道健康,醫師強調全穀物和菌類蔬食是預防慢性病的好幫手。燕麥以豐富可溶性膳食纖維聞名,可以調整腸道菌相、促進排便,產生有益心血管和腸道的短鏈脂肪酸,也被證實有助降膽固醇和降低大腸癌風險。
▲ 健康飲食結構多元化,從全穀物到真菌類,為慢性病防治提供新方向。
黑木耳擁有多醣體,不只增進腸胃蠕動,還能減少血管硬化、促進血管健康;白木耳則潤腸通便,是不少長輩愛用的天然保健品。營養師普遍鼓勵把全穀物(如燕麥、糙米)、多種蔬果、菌菇交錯納入每週菜單,不僅補充膳食纖維,也能兼顧血管與腸道雙效防護。
台灣民眾的腸道疾病與肥胖慢性病比例偏高,專家也強調飲食結構要多元,注意避免高油、高精製澱粉的陷阱,才能真正把慢性病風險降下來。進一步掌握營養關鍵可參考「不是碳水讓人變胖 醫揭此物過量更嚴重」,避開常見誤區,吃得健康又不失美味。
在日常健康管理方面,建議也應搭配定期檢查及早發現腸道與慢性腎臟病問題。像2025年起,SGLT2抑制劑健保擴大給付,有早期慢性腎臟病的民眾及早治療可望延緩多達26年以上進入洗腎,展現防病於無形的最佳成果。
減肥藥熱潮下的警訊與健康管理新思維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正成台灣國民疾病,減肥藥一時熱賣,但其背後潛在風險也浮出台面。醫學專家提醒,減肥藥雖能短期減重,卻可能帶來副作用、影響心血管與內分泌健康。而坊間、網路多有來路不明產品,不但沒保障,還可能危害生命安全。
面對這樣的社會氛圍,醫療單位呼籲應把體重控制回歸飲食習慣、運動與生活型態調整,不可迷信速成藥物。正確的體重管理策略,還需要依循專業醫師指導,並跟國民健康教育政策結合,協助民眾建立長期健康、低負擔的減重觀念,才不會增加醫療體系壓力。
對於有慢性腎臟病、心衰竭等共病患者,選擇減肥或代謝病管理工具時須更加謹慎,避免未經專業評估而自亂陣腳。國健署與各醫療院所也積極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增設衛教查詢平台,讓民眾隨時掌握正確體重控制方式。
想深入了解台灣如何面對肥胖、慢性病的「雙重挑戰」,可點閱「全球公共衛生面臨慢性病與傳染病雙重挑戰,台灣推動政策與科技創新強化防線」,掌握產業、政策、醫療多角度剖析。
後疫情時代下的新冠長期影響與慢病防治挑戰
疫情趨緩,但「長新冠」及新冠後慢性病風險攀升現象備受醫界警覺。近期國內研究指出,罹患過新冠、中重症住院者即使無高血壓病史,康復後也有更高慢性病風險。這顯示防疫轉向「長尾監測」很重要,對國家慢性病照護、長照資源分配都是新考驗。
醫療單位呼籲,健保、醫院與長照單位要組建完整追蹤、跨科整合、持續介入的照護系統。個人則要正視自身慢病風險,定期自我監控三高指標,並掌握最新醫學知識,積極採取早期預防—像是健康飲食、運動及定期檢查,將長期風險降到最低。
此外,智慧醫療科技逐步普及,台灣近年大力推動AI健康管理平台與雲端數據回報,不僅提升醫療效率,也讓慢性病患者能即時與醫療團隊互動,早期阻絕病情惡化。對於疫情復甦後如何提升慢性病防治,推薦閱讀「新冠重症康復者高血壓風險攀升 台灣後疫情時代慢性病防治挑戰與對策」和「台灣健康管理轉型:從慢性病精準用藥到智慧科技與全民預防新趨勢」。
▲ 智慧醫療科技全面升級,成為疫後慢性病精準管理關鍵。
除了新冠相關議題,慢性腎臟病早期介入也是熱點。定期抽血、驗尿把握黃金治療期,有助於大幅延緩洗腎時間,甚至可能終生不洗腎。2025年3月起,SGLT2抑制劑健保給付再擴大,為慢性腎臟病與心衰竭患者帶來新希望。
日常習慣與飲食選擇:代糖、含糖飲及掉髮風險
飲食選擇直接影響健康表現。近來研究顯示,年輕族群對含糖氣泡飲(如手搖可樂)的依賴,可能加劇掉髮問題。專家鼓勵主動減糖、善用天然代糖,例如羅漢果糖,不僅甜度高、不被人體吸收,還不會讓血糖上升,是糖尿病友和減重族群的首選。
台灣飲食逐漸朝自然飲食和健康食材取向,黑米、糙米進入更多家庭餐桌。這些多元穀物含有更高膳食纖維與礦物質,能幫助血糖穩定、補鐵又顧腸胃。想更全面認識與慢性病風險相關的食材組合,可以參考「大腸癌4大警訊一次看 6地雷食物當心別誤踩」及「黑米補鐵、糙米高纖!米飯控看過來4米營養」,選對食物,遠離危險因子。
日常飲食之外,持續應變社會流行病同樣重要。例如腸病毒疫情近期升溫,家長需加強嬰幼兒防護,發現高危警訊要盡快就醫。春季氣溫變動也要留心氣喘族群的健康管理,適度用藥、規律監測不可少。
全民健康升級:科技、教育與自我管理的推動力
台灣迎戰慢性病和高齡化社會,全民健康策略正往科技、教育與自主管理多元並進。各大醫院積極導入AI健康平台、行動APP及雲端醫療回報,讓慢性病患即時自我紀錄並獲專人追蹤,大幅提升治療效率與安全。
▲ 社區參與與數位轉型並進,打造全民健康防護網絡。
面對高齡人口增加,失智症、骨質疏鬆問題愈發明顯。除了政策推進,也需要社區、家庭、校園協同落實衛教推廣。例如失智症強調早期診斷與介入,出現記憶力下降、日常失能徵兆要把握黃金就醫時機,避免拖延治療。
個人層面健康觀念也有明顯轉變:從三高監控、健康飲食到規律運動,結合自律量測、定期檢查與社群支持,大家一起打造新型態「健康生態圈」。同時蔬果中的山奈酚也被研究證實,有助預防神經退化疾病,落實多樣飲食、均衡營養保健。
舉例來說,2024年健保也納入EGFR雙標靶腦轉移治療給付,協助晚期肺癌病友減輕經濟壓力。另攝護腺肥大治療日益多元、牛奶選擇則依體質可挑全脂或低脂,都應依個人健康狀況及早和醫師討論。
追蹤最新健康趨勢,可參考「台灣高齡化下健康議題升溫:失智防治、骨質疏鬆與智慧醫療全面推進」及「台灣腦健康新時代:AI技術助攻失智預防與全方位護腦策略推廣」,掌握產業政策與科技醫療轉型最新資訊。
未來衛教資源、數位醫療與個人化健康管理將持續升級,從社區動員到政策協調,打造全民健康長壽與慢性病零遺憾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