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上合峰會天津揭幕:中印俄三強互動聚焦全球
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上合)峰會最近在中國天津盛大舉行,成為全球地緣政治觀察焦點。此次峰會吸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丁以及印度總理莫迪一同亮相,聚集眾多國際政要,現場氣氛既隆重又充滿張力。這次會議討論重點不只圍繞傳統安全、經濟合作、反恐聯防和能源安全,更把亞洲巨頭如何面對美中俄歐強權競爭,進行全面重新布局作為重要議題。
中國身為峰會東道主,主導議程設定,展現與俄羅斯、印度領袖的密切往來。習近平和普丁持續強調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同甘共苦」的形象,讓外界看見彼此間的高默契。同時,莫迪也利用場合一方面深化與中俄溝通,另一方面逐步擺脫過去被美西方牽制的策略。三國同框不僅象徵亞歐板塊的再平衡,也向外傳遞合作訊號,內部更穩固各自政治資源。以台灣觀點來看,這代表上合組織正逐漸轉向抗衡美國與歐洲的勢力平台,國際局勢板塊移動跡象明顯。
▲ 全球地緣政治局勢愈加緊張,美中角力、俄烏戰爭和中國閱兵動作,都讓整個東亞及國際關係出現不小變化
美印摩擦升溫 莫迪與川普的外交爭執與後效
本屆上合峰會另一個討論重點,就是印度如何在美中俄三角關係中求自保。今年以來,美國針對印度頻頻出招,要求印度停止購買俄羅斯原油,對印度商品提高超過50%關稅,更傳出莫迪四度拒接川普電話,雙方關係陷入冰點。美國前總統川普也公然點名印度「長期佔美國便宜」,警告印美貿易已無協商空間。這些壓力讓莫迪政府不得不動態調整外交策略,希望化解僵局、減輕經濟衝擊。
台灣政經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波美印摩擦已不單是經貿矛盾,更牽涉兩國在安全、互信和外交上的認知落差。印度在美、俄、中三邊之間進退兩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不確定性。近期分析普遍認為,短時間內印美關係難恢復昔日熱度。後續莫迪如何重新界定印度的國際角色,已然成為亞洲安全焦點。關於印美貿易衝突對區域變局的深層影響,可延伸參考「川普關稅政策受阻引發國際經濟動盪 中俄北韓結盟影響印太安全局勢」。
▲ 貿易戰、關稅爭端和政治摩擦交織,讓全球安全環境更加複雜
印度地緣選邊為難 中俄合作新平衡背後的風險
面對美國持續施壓與歐洲經濟不穩挑戰,莫迪政府近期積極嘗試地緣政治再平衡。台灣財經專家謝金河分析,印度此刻在邊境安全與俄烏戰爭立場間徘徊,美國高關稅與原油政策則已成壓垮雙邊合作的「最後一根稻草」。現在莫迪正展現向中俄靠攏的戰略企圖,不僅會上正式表態,會下私下也與習近平、普丁多次接觸,引發國際高度關注。
不過謝金河也提醒,兩面策略雖有緩衝短效,但長期「坐二望三」,反可能將印度帶向風險更高的困局。以實際案例而言,長久以來中印邊界糾紛始終沒辦法完全解決,與俄合作也受西方限制。萬一未來進一步失去美國技術與市場支援,印度產業升級與經濟成長就可能出現瓶頸,內部問題更加難解。因此,印方全力向中俄尋求突破,風險與變數卻同步上升。
國際經濟危機陰影下 上合國家謀局自保
今年峰會選在全球經濟動盪時刻舉行,增添不確定氛圍。近日投資大師羅伯特·清崎公開示警,歐美債市「信心崩盤」,各國持續拋售美債,歐洲如法國傳出財政危機,德國則因能源問題內部紛爭加劇。許多國際專家開始建議資產配置往黃金、白銀、比特幣等避險型商品移動。
這些西方經濟危機問題,對上合組織各國同樣有波及風險,例如能源供應是否穩定、區域貨幣合作與資本流動的未來。面對衝擊,峰會各國代表強調只能靠強化彼此合作,包含貨幣結算協調、投資互助、防止資本外逃等「自救方案」啟動,才可能維持區域內新興國家的發展動能。這對以出口和市場連結全球的台灣產業,也是不可忽視的訊號。
多邊安全局勢劇變 中俄印聯盟對抗西方壓力
經濟與外交變局之外,此次上合峰會安全議題討論明顯更為激烈。自俄烏戰爭延燒以來,北約「東擴」腳步加快,多國經濟、科技制裁壓力跟著升溫。美國與日本、韓國、澳洲合作強化軍事部署,尤其著重在印太區域。這些舉動讓中、俄、印三國有壓力聯手防禦,針對軍事安全及反制戰略主動提出集體合作倡議,「印中俄軍事聯盟」議題也因此受到關注。
目前中俄印三方不只是彼此利益交換或交易,更著眼於在多極體系爭取更大自主性。從提升能源合作、到軍工、太空協定都成討論重點。上合國家希望共組「區域安全傘」,減輕來自西方的科技封鎖與金融圍堵。東亞、南亞與中亞未來安全平衡,也可能因此受到長遠影響。這些變局,對台灣戰略環境同樣意義重大。
▲ 川普強勢對抗政策推動,不僅讓俄烏衝突升溫,更連動亞太區安全局勢與國際政治新格局
新地緣動態與危機:印太重塑、天災凸顯脆弱區域
本屆峰會深層的意義,不止於揭示各國抱團取暖現象,其實更凸顯區域內危機交錯成長。像印度原本是美國合作夥伴,如今礙於全球分裂格局,反而在中俄之間尋求平衡,造成國內外交層層壓力。北約同步在印太佈局,日本、韓國、澳洲都積極響應安全合作,讓亞洲已然成為全球「新冷戰」熱點之一。
這次會議期間,阿富汗驚傳6級地震,死傷慘重,災難無預警突顯出上合區域韌性的不足。不少專家建議,區域合作除了軍事和經濟,也得顧及人道救援、天災處理,才能提升整體抗風險能力。中俄印若能攜手處理上述複雜局面,將直接牽動亞歐和平和發展如何可長可久。欲深入追蹤東亞聯盟重組、台海局勢等影響因素,建議延伸閱讀「中俄朝東亞聯盟重組加劇區域緊張,台灣兩岸閱兵爭議與東南亞政局動盪成焦點」。
全球最新政局快訊(2025年9月更新)
截至2025年9月,全球政治局勢變化依舊快速。
1. 俄烏戰爭持續升溫:自2022年俄羅斯侵入烏克蘭後,衝突未見趨緩。2024年7月,北約華盛頓峰會明確將中國定位為俄烏戰爭「關鍵推手」,呼籲北京中止對莫斯科軍事與政治支援。中國外交部隨即反駁,強調拒絕北約相關說法。
更多維基百科說明。
2. 北約擴張同步衝擊亞洲:俄烏情勢讓瑞典與芬蘭相繼申請加入北約,歐洲各國對安全保證更加重視。同時,北約加快亞太布局,邀集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與會,共同討論亞太安全局勢。相關政經資料參考國際問題研究會重要報導。
3. 台海局勢再度緊張:2023年4月,中國在臺灣周邊進行連串軍演,引起歐美各國響應關切,並強調穩定台海情勢的重要性。2025年5月,美國國防部長公開警告,中國若片面升高對台行動,將帶來印太與全球重大衝擊。詳見公視國際時事新聞。
4. 中東局勢升溫:2024年4月,伊朗對以色列發動多次飛彈與無人機攻擊,引致局部升溫。即使以色列成功防禦大部分攻勢,但整體情勢仍讓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擔心區域衝突擴大。
5. 香港國安法再成焦點:2023年,香港政府對多名流亡海外人士發出全球通緝,招致澳洲外長、歐盟外交高層公開批評香港國安法干預海外民主人權,引爆國際關注。
6. 第二次冷戰風險升高:隨著俄烏戰事膠著、北約對中國態度轉強,全球專家普遍警告「新冷戰」格局已具雛型。2024年北約峰會再次強調中國對俄烏戰爭有重大影響,中國予以嚴正反駁。
總結來看,現階段各大強權關係愈發緊張,主要國家彼此競爭、對峙與合作並存,台灣等新興經濟體對於未來區域與全球穩定的因應,需持續高度注意國際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