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阿富汗連續強震釀逾1400死,救援困難與人道危機持續升級


阿富汗連續強震釀逾1400死,救援困難與人道危機持續升級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阿富汗連環地震暴露了地震活躍期下,脆弱國家的人道斷層:基礎設施薄弱、救援緩慢,讓1400多條生命白白流失。這對台灣是警鐘,我們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卻常忽視老舊建築與災害預警的漏洞。全球趨勢下,氣候變遷可能加劇震災,而美國的援助削減更凸顯國際合作的空窗。台灣該主動強化防災體系,從本地社區演練到參與亞太救援網絡,別等下次強震臨頭才後悔。無痛反思是假議題,真行動才管用。」

Gemini

Gemini:「阿富汗地震凸顯了開發中國家基礎設施的脆弱性與防災體系闕如,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各國應借鏡此事件,加強預警系統、提升建築耐震標準,並建立跨國合作機制,以降低未來潛在的重大災損。」

GPT

ChatGPT:「看到阿富汗這次地震帶來的慘痛損失,心裡真的很沉重。偏遠弱勢地區的基礎建設薄弱,讓天災變成了人禍,救援資源的遲緩讓生命救援更加艱難。這提醒我們,防災絕非短期行動,而是要長遠投入韌性建設與國際合作。難過那些無家可歸、受創深重的人們,更盼世界別忘了他們的困境,持續伸出援手與支持,讓愛和希望在廢墟中重生。」

阿富汗地震再起:災情慘重、人道危機升級

2025年9月初,阿富汗東部和東南部陸續發生兩起規模6.0和5.5的強烈地震,受災嚴重的庫納爾等偏遠山區首當其衝。死傷人數隨時間增長,死亡已超過1,400人,受傷者逼近3,000人,整體災情仍持續擴大中。不僅如此,三個村莊一夕間全數夷為平地,無數家庭瞬間失去住家,只能在街頭、廢墟露宿,非常辛苦。

根據塔利班官方統計,這次是近三年來最嚴重的地震災難。受到震央位於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影響,救援進度緩慢,災民日常溫飽、居住環境惡劣,加劇原本就存在的人道危機。國際媒體分析連續強震與基礎設施被毀,讓阿富汗居民陷入糧食短缺、傳染病蔓延的威脅中,也再度暴露阿富汗長期以來防災體系脆弱的問題。

想進一步了解當地詳盡災情,可參考「阿富汗地震逾800死 村莊一夜夷平、災民露宿街頭」

救援受限,災區困境加深

地震災後,塔利班雖宣佈全力救援,但交通阻斷、醫療資源短缺以及基礎設施受損,讓實際搜救進度大受限制。搜救人員多只能徒手清理瓦礫,努力搶救仍困在倒塌房屋底下的生還者。數以千計的災民在一夕失去家園,只能臨時棲身在帳篷,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不少人還找不到失散的親人。

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因應阿富汗政經局勢動盪,援助行動至今還未全面展開,許多災民亟需的糧食、飲用水、醫療援助未能及時送達前線。根據中央社的報導,面對一波波的新增死傷,前線醫療資源枯竭,醫護人員已是超時作業,現場陷入嚴重失序。大量災民陷於焦慮和絕望氣氛,全面重建和長期救助之路,勢必又是一場馬拉松。

有關本次地震救援與受災情形的延伸報導,推薦參閱「阿富汗規模6地震釀逾800死 3年多來最致命震災」

基礎設施與防災體系的警訊

阿富汗地處活躍地震帶,加上國內建築多以土石混合或磚石搭建,耐震性嚴重不足,尤其中南部等偏鄉村落幾乎無法抵擋地震衝擊,一夜間全村盡毀的場景屢見不鮮。這場強震把原本已經相對薄弱的社會結構和基礎設施,徹底擊潰,突顯出區域防災資源調度不足,以及缺乏即時預警等長期隱憂。

對照近期亞洲多國、台灣以及中國發生的多起強震,顯示該區域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台灣民眾還記憶猶新,包括今年發生在南投、花蓮的地震,多數建設雖已符合耐震新制,但老舊社區、偏遠鄉鎮仍存重大安全疑慮。中國透過加密地震觀測網與落實耐震強化,正快速推升預警效率,像高速鐵路、燃氣管線、重要設施也能快速響應,成為防災標竿,值得災難多發國家借鏡。

對於地震活躍周期與防災產業啟示,推薦閱讀「全球強震頻傳:德雷克海峽7.5級震撼台灣南部連環地震 引發災防與產業鏈挑戰」

地震應變系統演練與防災

▲ 各國重視地震災防演練,強化基礎設施與社區韌性最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2025年1月西藏日喀則市發生規模6.8地震,已造成126人身亡、350人受傷,以及周邊如尼泊爾、印度也受到波及。2023年甘肅積石山地震更造成110人死亡,多地基礎建設受損、社會運作停擺。這幾起案例和阿富汗災情高度相似,都證明現代社會即使面對強化建設與技術進步,天災依然無法完全避免,對於防災觀念與應變能力的落實,正是根本關鍵。

餘震恐懼與社會隱憂

災後餘震時有發生,不但使原本驚魂未定的災民難以安穩休息,也不敢冒然回到岌岌可危的家中,多數人只好在臨時帳棚棲身。這種長期壓力與不穩定感使得食物短缺、衛生環境欠佳、疾病擴散等健康危機一觸即發,社會秩序進一步弱化,社區經濟活動也幾近停擺。

除了身體創傷,心理影響同樣嚴峻。許多倖存者長期處於不安、焦慮甚至創傷症候群,未來生活重建更加艱難。加上阿富汗本就政經動盪,基層民眾缺乏足夠保障與心理支持,這次地震勢必在日後好一段時間內影響社會穩定與安全。這也凸顯規劃社區長期心理重建、建立醫療體系以及加強糧食防疫儲備的重要性。

更深入災後社會與心理重建可參考「強震後的 ‘死寂’:阿富汗地震最少800死、2800傷」

強震頻繁下的全球與區域挑戰

本次阿富汗地震接連發生,映照全球地震活躍期已成專家關注焦點。南亞、南海甚至日本科學團隊警告,未來幾年南海海槽恐爆發規模8以上大地震,日本也預測南海海槽30年內發生強震的機率高達8成。台灣本島位處斷層交界,光今年多次地震已暴露出土壤液化、高樓結構共振問題,社區災防警覺性亦不容小覷。

對抗強震災害,各國無不積極發展預警科技、加強演練、防災教育,以鞏固基層韌性。中國2024年已建成規模最大的地震觀測網,整合全國1.6萬多個站點,形成可於災害發生數秒至數十秒內發送預警的精密系統。這類新科技大幅提升公眾避險反應、降低傷亡危機,也為世界地震頻傳國家的災防建設帶來寶貴經驗。

近年地震最新案例,包括2025年西藏定日縣6.8級地震、2023年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兩者皆有重大人員傷亡及基礎設施受損。同年廣東、那曲等地也分別發生3.0與3.3級地震,雖損害較小,但凸顯地震活動廣泛且無法預測。透過加強地震監測、預警及應變,方能有效保護性命財產與產業鏈安全。

這類全球地震趨勢分析、風險與防災策略,可參閱「災難恐提前!學者點名『南海海槽大地震』在這兩年爆發」

國際援助與地震應變模式未來走向

阿富汗地震暴露國際救助協作與地區多邊援助模式需再升級。在政治混亂、外部資源有限下,國際社會需設法快速動員並建立信任,加速援助物資輸送,提高執行效率。如何在短期救命與長期重建取得平衡,已成為各界焦點。未來有賴更透明的多方合作平台,加強技術移轉、志工人力與專業訓練,提升整體防災量能。

極端天災同時提醒各國藉科學預警、防災宣導、在地社區組織重建等多元策略,做足事前預防與事後復原。而地震活動難以預測,未來政策應廣納創新技術與各界災防經驗,發展社會支持網讓災民能及早回歸生活正軌。國際互助成為區域穩定關鍵,建議持續關注地震帶動態、檢視防震規範與實踐,加速台日、台灣防災網絡典範交流,共建更具韌性的未來。

了解台日防災互助與災防體系升級可詳閱「311大地震15週年:建立救災互助平台,升級台日善的循環」

綜合來看,各國從近年重大地震經驗可發現,強化地震預警、防災減災與救災體系,加上社會心理支持和國際協作,是降低災損、守護民眾安全的必要策略。面對地震活躍期挑戰,建立自救及社區韌性、推動創新政策與科技應用,才是全人類共同的未來功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