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中國俄羅斯戰略聯盟升溫:「九三」閱兵與領導人新話題
2025年中共「九三」閱兵剛落幕,引發全球關注中俄聯盟如何持續發酵。這場閱兵壓軸展現「東風-31」洲際核導彈與「鷹擊-19」高超音速飛彈,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在軍備現代化領域突飛猛進,藉由公開軍力釋放對潛在對手的明確警訊,也為中國在國際軍事舞台上強化話語權。而與北京同台的俄羅斯總統普亭與習近平,在轉播鏡頭下談及關於器官移植、科技延壽等話題,譬如普亭直言器官移植能讓人類永生,習近平則表示本世紀人類壽命可望達150歲。這些對談顯示兩位掌權者對未來科技和人類極限的想像力,也反映他們對自身政權延續展現異常強烈的意志。▲ 北京九三閱兵正值中俄關係再深化,軍事同盟格局更突顯地區多方競爭,台灣戰略壓力同步升高。
閱兵儀式當天,眾多國際媒體聚焦天安門廣場。不少學者認為,中國選擇在全球矛盾升溫的時刻公開展示軍事肌肉,就是在對美國領銜的國際秩序下戰帖。雙方領導人不只在政治上延長任期,在軍事、科技與外交領域也逐步磨合,讓中俄「戰略同盟」輪廓變得更緊密、更具威脅性。這樣的趨勢不論對於區域安全或全球局勢,都意味著重量級地緣政治秩序正在重新排列。「北京九三閱兵展現中俄朝軍事結盟與新地緣政治格局」,帶你瞭解背後軍事行動與戰略佈局如何影響區域穩定。
東北亞變局擴大:金正恩訪中與朝中俄戰略深化
接續「九三」閱兵大戲,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特別搭乘列車訪問北京,同行者包括他親妹妹金與正與目前備受關注的金主愛,家族色彩更濃。外界普遍猜測,北韓家族決策團隊日益成形,與中國高層互信也在加溫。金正恩今年兩度外訪且選擇中俄聯盟的關鍵時刻現身,不僅透露朝鮮積極加入三方新戰略框架,也加深東北亞的不確定性。這種三國合作讓區域緊張更加升溫,韓國、日本也同步強化自我防衛與外交協調,預防突發情勢。
除此之外,中俄朝三方於經貿、能源、科技的交流日漸頻繁,有專家分析這是三國面對國際制裁和孤立,尋求生存突破的關鍵策略。未來各種區域合作與協議如何落地,有待後續觀察,但北韓角色升級已成國際現實。想進一步掌握這種聯盟對區域安全和台灣發展的後續影響,可參閱「中俄朝東亞聯盟重組加劇區域緊張」。
美國策略應變與內外政治角力
相較於中俄結盟戰略增溫,美方則積極調整自身全球路線。適逢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階段,兩黨各自拉抬國防和外交議題,不僅前總統川普針對媒體談及俄烏戰爭、普亭等話題語帶強烈,也透露美俄議題橫跨美國政壇敏感神經。盧比歐(Rubio)近期公開承諾將加強全球反毒行動,緊盯委內瑞拉等國際販毒問題,又表達尊重墨西哥主權。這些發言強調美國希望持續推升其在西半球和全球的領導地位。
經濟與安全雙線推進同時,美國也一再重申與台灣、日本、歐盟等盟邦的合作關係。拜登政府推動多邊主義、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並用關稅、技術保護手段,減緩中國壓力與俄羅斯影響力。如果想掌握美國政策浪潮下全球貿易與金融市場的最新趨勢,推薦閱讀「美國關稅裁定逆轉全球貿易格局,市場避險資金湧入黃金與美債,台積電地緣風險加劇」。
▲ 川普貿易政策反撲國際政經秩序,全球貿易結盟版圖劇烈重組,促使各國尋求新合作模式。
全球多極競爭格局成形,多邊合作與技術戰略升級
世界進一步走向多極化,美中俄三強各有盤算。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角色弱化,區域性組織如北約、上合組織、歐盟等反而益發關鍵。2025年上合組織峰會於天津登場,印度、中國、俄羅斯展現洲際聯盟新勢力,比起過去更傾向多邊協商和利益交換。除了地緣安全,像是技術出口、戰略產業投資等敏感議題,各國開始更嚴格設限,並加快自主研發及保護戰略資產。例如歐洲近年積極推進第六代戰機和高端軍武計畫,一方面強化區域合作,也提高戰略自主權。
在這個多極競合新局下,台灣要如何定位並觀察全球戰略趨勢,有助於提早釐清風險與機會。推薦閱讀「2025上合峰會天津登場:中印俄角力全球戰略」,掌握最新洲際合作與技術戰略升級狀況。
▲ 多邊峰會成為新經濟體外交新舞台,中印俄等國齊聚討論新型戰略與全球治理。
地緣政治衝突與國際經濟格局重新洗牌
國際衝突和地緣政治震盪越演越烈。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進攻烏克蘭以來,戰事毫無緩和跡象。2024年7月,北約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峰會,明言中國是俄烏戰爭的「關鍵推手」,並要求中國中止對俄軍事、政治支援。中國外交部反擊這種「冷戰思維」,全球新冷戰跡象浮現。台海局勢同樣升高,2023年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美國國會領袖麥卡錫會面,北京隨即於台灣周遭發動大規模軍演,歐盟、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公開表達憂慮並呼籲冷靜。
而在中東,2024年伊朗大規模襲擊以色列,雖遭攔截但局勢一度劍拔弩張。歐洲多國同步加快北約布局,瑞典和芬蘭棄守長年中立政策,展現歐洲因應安全威脅的集體行動力。日本則緊密與美國、台灣等區域盟友合作,強化西太平洋防衛。全球貿易版圖也因懸宕不斷重組,資本大幅移動,亞洲經濟體如台灣、南韓不得不調整平衡策略,在地緣壓力與產業利益間找到新出路。想掌握貿易安全共振帶來的影響,推薦「美國關稅裁定逆轉全球貿易格局」和【開箱科系】動盪時代下,讀「國際關係」能學會什麼?。
▲ 安全議題與全球經濟緊密交織,地緣政治帶來政經結盟新常態,也加劇各國調整戰略步伐。
社會安全與民生風險,國際事件的多重提醒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重大社會事故卻不時提醒我們國家管理的另一面。像葡萄牙里斯本本月纜車意外,造成超過15人死亡和18人受傷,震撼全歐洲。這些事件呼應,不論各強國怎麼搶權爭利,社會安全、民生福祉才是基層共同關心的重點。尤其當全球矛盾升溫、民眾生活面臨動盪,基礎建設、醫療體系、政府治理等民生議題同樣關鍵,一旦失衡不只國內信心受損,外界對國家治理評價也將跟著下修。
從國際大局回到台灣本地,如何平衡戰略與民生、避免政策走向極端,也格外考驗政府施政智慧。想徹底理解國際情勢和社會安全交互拉鋸,就需要同時看見政策背後的風險與機會,才能確保國際發展和國民生活兩條路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