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疫苗無料推動群體免疫:英國與台灣的雙軌進展
隨著全球各地疫苗政策不斷創新,英國最近宣布自2026年1月開始,將全面在NHS國民保健系統下提供所有學齡兒童免費水痘疫苗。透過政府主導施打,民眾不僅能減少水痘高峰期時醫療與照護負擔,還能進一步透過建立集體免疫,防護尚未接種或免疫脆弱族群。這種全額補助方式,也同時減緩了不少家長防疫經濟壓力與學童缺課所帶來的學習損失,展現英國對維護兒童健康及整體防疫防線的積極態度。
台灣在疫苗普及上也同步進行政策更新。除了每年定期為長者和高風險族群免費施打流感疫苗外,2024年下半年起,台灣正式將國中男生納入HPV疫苗免費施打,與女生合力打造更全面的防護網。有鑑於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加快,政府也積極推動「375流感衛教計畫」,由醫療院所與社區協同,針對銀髮族群加強疫苗宣導和接種服務,希望有效減少流感重症發生與醫療擁塞情形。隨著這波疫苗新政策推進,台灣國人對群體免疫的認知也逐漸強化,整體社區健康防護有望再度升級。
▲ 台灣健康政策推動疫苗覆蓋率強化,並結合AI醫療及慢性病防治形成公共衛生新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於2023年5月宣布新冠疫情雖降級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各國持續強化疫苗施打及監控措施仍是重要防線。即使疫情告一段落,但防範新型病毒、追蹤疫苗效力,仍是全球公共衛生政策關鍵,台灣與國際接軌的這類措施,也為本土醫療體系增加更多應變能力與韌性。
美國CDC改革壓力下的疫苗信任危機
自新冠疫情高峰逐漸落下,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卻碰上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與改革壓力。隨著病毒變種不斷、疫苗保護力數據更新頻繁,加上CDC針對接種建議時常調整標準,美國民眾對疫苗推廣的信任明顯下滑。專業界批評過去防疫決策流程透明度不足,資訊發布未及時整合,導致民間出現資訊落差與誤解。這也凸顯CDC必須加快資訊科學流程更新,加強政策溝通與民眾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政策執行上,不同州、甚至政黨對疫苗政策的看法分歧。例如佛州政府宣布全面解除強制疫苗令,引發輿論與專家對傳染病復燃的隱憂。加拿大與歐洲部分國家則因應疫後社會高齡化及慢性病問題,加強公共衛生資源調度,優先投入高風險族群疫苗保護。近期美國猶他州甚至成為全美第一個明文禁止飲用水中添加氟化物的州,導致牙醫團體表達憂慮,擔心國民口腔健康惡化,影響整體健康水平。更多台灣因應美國疫苗信任危機及國際公共衛生轉型案例,可參考「疫苗效力下降與公眾信任危機下,美國CDC與台灣健康趨勢轉型解析」。
除了政策爭議,美國境內民眾對CDC疫苗推薦的接受度也還在逐步恢復,專業醫師團體也建議政府需要多與本地社區合作普及疫苗知識,促進母嬰、兒童、高齡及弱勢群體保護。另一方面,世衛組織2025年5月推動《大流行公約》,規定各國必須建立疫情資訊透明及疫苗公平分配機制,透過國際共同防疫協作,迫使各國包括美國,在政策透明及科學證據基礎下進行改革,加強全球韌性防線。
多元健康威脅下的公共衛生政策整合
當代公共衛生不再只針對單一傳染病,慢性疾病、青少年肥胖、成癮問題變得愈來愈嚴重。根據近年全球資料,大城市青少年過重比率明顯攀升,台灣在這波趨勢中亦不例外。美歐面臨嚴重鴉片成癮危機,亞洲也頻繁見到相關新聞。為了有效應對這些多元健康威脅,需結合醫療、教育、社福與科技部門的跨領域資源,發展系統化疾病管理及預防措施。
台灣自2025年起,針對高齡社會推動慢性病、失智症、慢性發炎防治計畫。衛福部鼓勵醫療院所導入AI輔助預警及健康風險評估平台,同時以社區為基礎,透過「健康促進站」提升銀髮長者日常健康管理自主管理的參與感。泰國2025年6月也宣布調整大麻政策,規定日後購買大麻需經醫師開立處方,商家則需取得營業許可執照。這類公共衛生管理新規定,也提供台灣借鏡,呼應多元健康議題必須兼顧科學、風險控管及社會整合的政策方針。延伸討論可參閱「台灣健康新趨勢:慢性病防治、AI醫療與疫苗策略全面升級」。
▲ 全球面臨慢性病、傳染病及科技創新等挑戰,促使公共衛生政策走向系統整合與多元合作。
除此之外,像是桃園市政府2025年7月提升環衛法規,對六大類破壞市容衛生行為提高處分上限至新台幣6,000元,顯示地方政府逐步落實精細化健康治理,期待透過制裁與宣導促進全體市民主動維護居住品質。這也是國內近年健康政策趨勢的重要縮影。
資訊混亂下的防疫溝通與專業素養建設
在資訊爆炸、網路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錯誤訊息與謠言已成為公衛防疫的隱形敵人。近期例如「中國寧波查獲美國貨輪帶有病毒蚊」的網路流言,雖非真實消息,但迅速在社群間散播,民眾憑主觀認知或未經查證資訊輕易轉傳,容易釀成社會恐慌及政策推動阻礙。因此,公共衛生專家強調,高透明度訊息發佈系統、媒體素養教育與健康資訊識讀力培養,是現代防疫的必備「疫苗」。
台灣和歐美國家在新冠疫情以後積極優化疫情通報平台,政府常態性公開各類流行病速報,醫界、媒體和政府定期召開協調會,盡量將準確、專業資訊第一時間傳遞至民眾手中。這不僅能有效遏止假消息傳播,也加深民眾對官方防疫體系的信任,同時提升社會協力防線,減少分裂,鞏固群體防疫意識。
此外,世衛組織2025年5月通過《大流行公約》,呼籲全球提升疫情透明度、資訊交流與疫苗公平分配,正是因應假訊息氾濫、資訊落差、醫療爭議下的全球合作新典範。有效防疫,必須仰賴國際協作與國內外透明體系的共同努力。
疾病預防科研新里程:專家發現與未來展望
傳染病與慢性病防治領域,醫學專家陸續有新的科研成果出爐。以香港大學近期研究為例,證實EB病毒會驅動基因修飾,促使鼻咽癌細胞惡性轉化並加速肺部擴散,這項突破不僅有助後續新藥研發,更為亞洲地區鼻咽癌防治策略帶來全新契機。除此之外,倫敦國王學院也發現女性血脂結構特色與罹患阿茲海默症有顯著關聯,有望推動性別分層健康預防。
最新科技進展方面,生成式AI及大數據技術已成功用於疫情監控、慢性病風險管理及精準醫療決策分析。例如,台灣部分醫學中心導入AI模型協助早期偵測高風險失智症患者,提升預後與醫療效率。這波科技帶動下,公共衛生系統可望更即時回應威脅、提前布建預防網。對於台灣在健康管理轉型、慢性病精準用藥與智慧醫療整合的新發展,有興趣的民眾可延伸閱讀「台灣健康管理轉型:從慢性病精準用藥到智慧科技與全民預防新趨勢」。
展望未來,公共衛生將持續重視國際疫情監控、疾病快速反應、科學防治與民眾素養提升。台灣在全球公共衛生發展路上,結合AI、政策創新及多元整合資源,有機會在這波防疫與預防醫學新浪潮中,站穩亞洲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