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全球經濟展望:多重不確定下的轉機與壓力
2025年下半年,全球經濟處於高度變動的環境。美國、歐洲、亞洲等主要經濟體目前仍受多項風險籠罩。近期不管是國際貨幣基金(IMF)還是世界銀行,都針對全球經濟成長預測下修。其關鍵因素,包括貿易與關稅摩擦持續、國際情勢不確定,以及地緣政治衝突升級。
雖然全球風險壓力大,但人工智慧(AI)、新能源、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仍挺身而出。像台灣由於AI應用帶動,產業表現亮眼,GDP成長預測逆勢調升至2.9%。這代表只要策略調整得當,就能在亂局中創造成長機會。例如,美中兩大經濟體的經濟復甦都展現了各自的調整力道,但同時也警示各國必須面對國際、內需等多重挑戰。
▲ 全球經濟局勢動盪,產業鏈調整為各國因應核心。
以最新數據來看,美國2025年第二季實質GDP年增達3.0%,與首季僅0.5%萎縮形成強烈對比,不過這增幅大多與進口下滑、企業為規避新關稅調整貿易策略相關,也讓GDP表現出現數據扭曲現象。在消費與企業投資表現上,美國仍顯低迷。根據中國銀行研究院預估,中國2025年上半年GDP成長5.2%~5.3%,但外部壓力可能使出口持續放緩,未來更需依靠內需政策托底。
不論是美中還是全球,其政策調整與產業升級的成效,將直接牽引產業脈動,也是判斷新一輪轉機的關鍵。這同時也是台灣需密切關注並應變的核心挑戰。
美國非農就業數據與聯準會動態牽動金融市場
每逢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公布,全球金融市場都提心吊膽。2025年第二季,美國失業率降至4.1%,但6月民間新增就業人數僅7.4萬人,創下近九個月來最低。整體招聘顯現企業對景氣前景的保守態度。即使如此,美股表現仍強勢——因市場預期聯準會(Fed)可能提前降息,標普500等指數連連創高,吸引全球資金湧向美股型基金。
▲ 勞動市場數據成為影響全球股匯市的關鍵因素。
另外,美國CPI指數在6月年增率升至2.7%,較5月增加0.3個百分點,主要推手為能源成本調漲。這讓聯準會主席鮑爾不得不更加小心,在通膨與就業間尋找平衡。投資人對未來利率政策依然關注,美國貨幣政策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立即波及到亞太與台灣股市,特別是高科技或出口導向產業。可見現階段的市場波動源自對聯準會立場轉變的敏銳反應。
更深入的分析詳見「美國聯準會政策與川普關稅新政牽動全球經濟 台美產業鏈調整成關鍵焦點」。
台灣政策利多抗衡九月魔咒 產業升級帶動新活水
往年9月總給台股籠罩「魔咒」氛圍,但2025年台股攜政府政策利多成功破局。台灣推出新青安房貸放寬,讓更多人買得起房,也帶動銀行資金流動,房市有望回穩。產業面,蘋果新品上市持續拉抬台積電、鴻海、台達電等指標股,再加上營建、無人載具等新產業興起,股市人氣回暖。
▲ 新世代政策布局,助力產業升級與內需動能。
同時,國發會與主計總處同步調高全年GDP預估,顯示政策效益逐步顯現。過去數年,台灣產業結構逐漸朝高科技轉型,AI與半導體成長動能強勁,加上政府積極推動產業升級政策,讓台灣能在全球經濟震盪中保持彈性。
依據新政策發展脈絡,可延伸參閱「內閣大改組聚焦年輕化與專業化,賴清德政府推動經濟與民生新策略」。
半導體與AI產業前景 台灣經濟動能升溫
台灣穩坐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要角,有望在AI與高效能運算(HPC)等新科技浪潮中繼續壯大。2025年,12吋碳化矽基板開始進入先進封裝應用,有效改善散熱與晶片效能,令國內設備與材料供應商有更多國際舞台可以發揮。
近年AI終端應用全面加速,催生智慧製造、自駕、醫療等新產業鏈,也推動國內外資本擴大投資台灣。這不僅增加本地就業與GDP成長,還吸引外資與技術合作。當台灣聚焦於AI、半導體並持續育成下一波高科技產業,經濟成長動能將更顯強勁。
▲ 台灣半導體與新興技術產業成為國家經濟關鍵支撐。
全球貿易、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對台灣挑戰與啟示
全球大國競逐,貿易與地緣政治風險全面升高。美中持續調整供應鏈,貿易保護措施大舉回流,全球高科技與專業製造產業受影響最深。美國川普新一波關稅政策,進一步衝擊產業布局及出口結構,部分仰賴單一市場的台廠被迫尋求新合作與備援市場。
▲ 新關稅政策及國際談判,讓供應鏈調整成為全球產業新常態。
台灣政府積極結合主計總處與產業部門,推動內需產業完善及強化技術自主,致力分散單一市場或供應鏈風險。產業領袖普遍認為,台灣未來必須鞏固核心技術、加速全球佈局,才能真正降低全球不穩定浪潮的壓力。
想深入理解國際貿易熱戰下的產業挑戰與突圍可以延伸閱讀「2025年國際新冷戰風起:美中印貿易與軍事摩擦加劇,台灣產業迎挑戰與轉機」。
資金流向、消費心理與未來策略
美國AI與科技主題基金帶動資金積極流動,但台灣民眾消費與房市信心卻仍顯保守。調查指出約七成台灣民眾認為目前「非購屋時機」,反映社會心理對未來經濟仍有疑慮。儘管如此,高科技產業與政府政策挹注,支撐長期經濟動能。
▲ 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風險,牽動台灣內外部資金與經濟策略。
展望未來,台灣須在維持高科技國際競爭力的同時,加速推動內需多元化,培養消費市場抗壓能力。政府與產業攜手提升分散外部風險的方法,並善用科技創新帶來的契機。此舉尤於全球大國政治調整、供應鏈重組及產業升級浪潮中,更顯關鍵。
進一步瞭解全球經濟變化與台灣機會,歡迎參考「2025年國際新冷戰風起」與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