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台灣健康議題升溫:慢性病、心理健康及創新醫療成主軸
隨著台灣社會邁入高齡化時代,「健康」變成大家茶餘飯後最愛討論的話題。根據最新調查,每三個台灣人就有一位受到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影響,心理健康的議題也明顯升溫,特別是疫情過後,大家普遍更重視身心平衡。醫界現在強調,身體健康不只是管好疾病,還要全面調整飲食、運動習慣和心理狀態,這種全人健康管理觀念正在台灣快速普及。
▲ 智慧醫療與預防醫學成為台灣健康新戰略,加速慢性病防治、疫苗策略升級。
另外,因為高齡者越來越多,失智症與骨質疏鬆等健康困擾也持續升溫。政府和醫療單位正積極利用AI、大數據和智慧醫療科技,打造個人化與分齡的照護策略。像是各大醫學中心紛紛導入健康促進平台,提供包含營養、運動、心理輔導與遠距照護等整合方案,幫助民眾全方位守護健康。
近期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兩款新型失智症用藥,亞東醫院、台北市一森診所已率先施打新藥首針。雖然藥價不便宜,但目前已送健保署評估預計年底討論給付。這項進展顯示台灣在失智症藥物與多元健康照護配套上快速跟上國際腳步。更多相關內容推薦參考「台灣迎接高齡化挑戰:創新科技助攻腦健康、慢性病防治與智慧照護全面升級」,瞭解更多創新科技帶來的健康新風貌。
而在公共健康政策面,健保、社福資源與跨部門合作也正在調整,旨在建構全民可近、可持續的健康安全網。隨著社會結構改變,家庭支持、社區參與將成為守護台灣健康不可或缺的力量。
維他命B12異常:補充劑亂補恐隱藏重大疾病風險
維他命B12是許多台灣人常補充的保健品,市面上也充斥各類B群或複合營養劑。不過,醫界近來提醒,單憑抽血B12數值偏高絕不代表身體越補越健康。研究證實,血液B12異常升高有可能和肝臟疾病、腎功能異常、甚至癌症和某些血液疾病脫不了關係。特別是沒有補充額外B12卻檢測出偏高,那就要馬上詢問醫生,考慮進一步評估潛在疾病。
台灣過去流行「多吃補身體、沒事多補一點」的觀念,但隨著健康意識提升,愈來愈多人開始重視「適量」與「檢測後補充」。專家呼籲,長期服用營養補充品的人,應主動和醫療專業討論合適劑量,定期驗血追蹤,別讓亂補營養反而拖延重大疾病的及早發現。
另外,政府和醫界也加強宣導個人化營養健檢,強調健康管理要從檢驗數據出發,設計最適合自己的預防方案,而非一味依賴坊間廣告。今年全民健康意向調查也顯示,近八成民眾認同「補充品需有醫師專業指導比較有保障」。
糖尿病成因新突破:從控血糖到大腦調控全面防治
糖尿病過去都被大家認為只是「血糖太高」導致,現代醫學卻發現問題不只這樣。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和大腦神經網絡的調控失衡高度相關。大腦負責掌管食慾、壓力反應和新陳代謝,當神經系統出現訊號混亂時,很容易引發暴飲暴食及壓力大吃等惡性循環,導致血糖更難控制。
這也難怪現代人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時,糖尿病和三高族群節節升高。專家建議管理糖尿病不要只看血糖數字,更要檢視壓力管理、睡眠、運動與腸道健康。像大多數台灣糖尿病門診,現已陸續導入多專業團隊診療,專業醫師、營養師、心理諮商師三方合作,協助患者掌握生活各層面的平衡。
▲ 高齡社會慢性病盛行,需多元整合預防、管理及智慧醫療提升國民健康。
最新新聞也指出,科學團隊證實運動能活化大腦神經元,重新啟動因阿茲海默症停工的細胞、促進腦部自我修復,對糖尿病與神經相關慢性病的預防有明顯幫助。參考「台灣高齡化下健康議題升溫:失智預防、維生素D補充與骨質疏鬆新趨勢」,獲得更多腦健康與創新醫療的新知。
另外,醫師普遍強調及早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和建立運動、飲食、生活好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與相關併發症。如果發現記憶力大幅衰退,務必盡快諮詢神經科醫師。
逆轉糖尿病關鍵:減重成效高 科學管理生活習慣不可少
第二型糖尿病還有逆轉機會嗎?根據最新權威期刊報告,答案是肯定的。對於糖尿病病史不滿六年的患者,若採取嚴格低熱量飲食與體重管理,減重15公斤以上竟有超過八成的人能脫離用藥,血糖回歸正常。這套科學介入法徹底打破「終身服藥才有救」的舊印象。
專家建議,早期積極減重、身體活動增加和飲食控管,是糖尿病預防與逆轉的關鍵。台灣許多新陳代謝門診現也整合營養師、運動生理師和衛教師共同介入,推動科學化減重療程。
臺灣不只跟進國際趨勢,還運用AI科技、穿戴監測裝置追蹤個人健康,幫助患者及時調整生活型態,這種智慧醫療和多專業合作的新模式在全台擴散。完整健康趨勢也可延伸閱讀「台灣健康新趨勢:慢性病防治、AI醫療與疫苗策略全面升級」,掌握最前線防治策略。
另外,衛福部調查發現國人普遍蔬果攝取不足,特別是13至45歲族群最明顯。蔬果缺乏不但加重代謝負擔,也提高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病風險。潘懷宗教授及美國密蘇里大學團隊指出,蔬果中的「山奈酚」等天然成分,能延緩失智與漸凍症進程,建議大家飲食要均衡,才能真正預防疾病。
癌症與免疫:免疫細胞「雙面刃」與藥物創新新契機
癌症已經不是單純細胞失控而已,越來越多研究證明腫瘤會「收買」免疫細胞,讓它們反過來保護癌細胞逃避免疫攻擊。這種免疫系統的「雙面刃」效應,使得傳統化放療外,精準免疫療法大受關注。最近美國UCLA團隊揭示,某種原本治療憂鬱的處方藥物,竟意外提升T細胞戰鬥力,在動物和早期人體研究都明確縮小腫瘤,展現老藥新用的潛力。
這些創新療法推動台灣藥物審查與新藥健保給付制度更積極。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目前已進行失智症與新型癌症藥物的科技評估,預計年底進行專家討論,有一款新藥已經提出健保申請、另一款也陸續跟進中。
▲ 高齡化社會下癌症、慢性病與免疫新知,推動醫療與預防全方位升級。
展望未來,台灣會持續強化AI醫療、個人化用藥和跨領域治療合作,力拼癌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雙提升。相關新知與藥物政策研議進度,可持續追蹤官方訊息與專題報導。
精神疾病與家庭健康:代際傳承壓力 社會支持待加強
全民心理健康逐漸受重視,大型分析發現,精神疾病家庭會影響下一代,尤其是父母雙方都曾有精神疾病病史時,子女罹患同類疾病的風險明顯提高。這不只帶來沉重的家庭與社福負擔,也讓心理健康議題成為全社會的共同挑戰。
目前台灣各縣市陸續推動心理健康促進活動及親職教育,學校加強輔導服務,社區醫療據點則提供心理諮商與早期介入。相關專家呼籲,防治精神疾病不能只靠醫療端,更要建立「家庭—社區—學校—社福」多方聯防機制。
在社會層面,新聞觀察發現,台灣後疫情時期更明顯感受到「慢性病夾帶心理壓力」所產生的醫療新需求,像是新冠重症康復者血壓風險大增,全人防治策略勢不可擋。延伸閱讀推薦「新冠重症康復者高血壓風險攀升 台灣後疫情時代慢性病防治挑戰與對策」,獲得更完整的政策解析。
未來台灣要讓心理健康普及化、政策制度常態化,加強早期預防、心理支持資源及友善就醫環境,才是真正構築健康台灣的重要基石。唯有全民意識提升、社會共同參與,健康國家才不再只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