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iPhone 17系列產量創新高,印度全面投入生產
2025年,蘋果推出的iPhone 17系列備貨量達9,000萬至9,200萬台,較去年iPhone 16系列的8,600萬至8,800萬台增幅超過10%。根據Isaiah Research和組裝廠提供的數據,蘋果針對Air系列大幅增加備貨量,以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強化銷售動能。首週末預購數據顯示,Pro Max型號異常熱銷,成為市場焦點。
▲ 蘋果iPhone 17備貨量提高,Air系列占比顯著提升,引領產量增長。(圖片來源:unbias.tw)
蘋果供應鏈多元化,印度成為製造重鎮
iPhone 17系列首次實現全系列機型於印度同步量產出貨,涵蓋標準與Pro產品線,富士康與塔塔集團積極擴充印度產能。截至2025財年3月,印度製造機型已占全球iPhone總產量約20%。蘋果藉此策略降低對中國生產基地的依賴,因應中美貿易摩擦與關稅風險。儘管美印貿易關係仍有不確定性,印度供應鏈布局日趨成熟,並推動當地就業及產業發展。
蘋果將生產重心向印度遷移,同時台灣獲選為折疊iPhone試產基地,預計2026年開始試產,為明年印度量產做鋪墊。
▲ 蘋果2025年秋季新品中,iPhone 17與Air系列成為新品主力,並持續擴大印度及台灣生產布局。(圖片來源:unbias.tw)
技術前瞻:iPhone 18系列有望帶來摺疊屏及螢幕下Face ID
雖然iPhone 18系列仍在研發階段,預期2026年推出,將首度採用摺疊螢幕設計,並導入螢幕下Face ID技術,改善用戶體驗。晶片方面將配備由台積電負責製造的A20處理器,強化AI整合能力,提升Siri與個人化服務。有分析指出,蘋果可能分拆iPhone 18系列的發表時間,標準版甚至可能延後至2027年春季推出。台積電2奈米製程也與iPhone 18產品路線高度相關。
▲ iPhone 17系統升級展望與iPhone 18可能的革新技術預覽。(圖片來源:unbias.tw)
全球供應鏈調整與政策風險並存
在中美貿易關稅與地緣政治壓力下,蘋果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與地域分散策略。印度與台灣的供應鏈持續擴產,儘管印度生產良率約為85%,仍低於中國95%以上,但低成本與政府政策支持成為吸引蘋果加碼布局的主要因素。中國廠商如京東方(BOE)積極爭取重返iPhone面板供應鏈,顯現市場競爭激烈。
機構預估2025年第三季iPhone產量將突破5,000萬台,全年增幅超過8%,但關稅政策和市場價格波動仍將帶來挑戰。
▲ 蘋果2025年秋季新品發表聚焦輕薄設計與健康功能升級,象徵產品策略調整趨勢。(圖片來源:unbias.tw)
台灣產業角色與未來威脅並存
台灣作為蘋果高階零組件及晶片生產的重要基地,扮演供應鏈中樞關鍵角色。蘋果選擇在台灣設立折疊iPhone試產線,彰顯台灣在技術與高階面板製造的實力。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業者必須加速轉型,聚焦AI伺服器和高效能運算領域,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和競爭力。
同時,全球對中國廠商依賴度減低帶來轉型陣痛與風險,業界需密切關注國際政策對出口及供應鏈的長期影響。
未來展望:創新推動與供應鏈持續演進
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環境充滿變數的狀況下,蘋果持續強化供應鏈的韌性與靈活性,推動印度與台灣的雙中心佈局。人工智慧技術的深度整合預計將成為下一代iPhone的核心競爭力,加速智慧手機的智能化發展。摺疊屏與相機技術升級亦有望帶動產品差異化。
不過,多元供應鏈策略帶來的成本與製造複雜度也將對蘋果利潤率構成壓力。台灣與印度供應商需不斷提升良率與製造技術,才能維持全球競爭優勢。
整體而言,iPhone 17以及未來的18系列展現了蘋果在產品創新與供應鏈管理上的雙重突破,也凸顯了台灣與印度在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重要地位。
建議可參考「蘋果iPhone 17備貨量增逾5%,印度同步量產擴大供應鏈布局」以取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