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致17死 搜救仍在進行
2025年9月28日上午,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災害死亡人數升至17人,包含一名6歲女童及其乾姑丈在內多人罹難,另有7人失聯。此次災害起因於連日強降雨激增,上游堰塞湖蓄水過量壩體潰裂。現場搜救工作仍在持續,政府已成立前進指揮所協調救援與災後安置,並將罹難慰問金由80萬元提高至100萬元。花蓮縣政府與中央相關部門正全力投入災後復原。(來源:公視午間新聞)
堰塞湖潰壩起因及監測過程回顧
此次堰塞湖起初由2025年7月底颱風「薇帕」帶來大量土石崩塌阻塞馬太鞍溪上游河道,形成積水障礙。農業部於7月26日透過衛星影像首度發現堰塞湖,並成立應變小組展開監控。初期評估認為堰塞湖壩體相對穩定,預計10月中旬可能溢流,未料9月連續颱風「楊柳」與「樺加沙」帶來豪雨,水位迅速升高,9月22日堰塞湖水位距溢流口僅剩5.44公尺,已超過警戒標準。再加上2024年花蓮地震造成土石鬆動,危及堰塞湖穩定性。堰塞湖因雨勢加劇最終於9月23日潰壩,洪水沖毀馬太鞍溪橋,大量土石流向下游沖擊光復鄉與周邊地區。(資料參考:農業部應變紀錄與現場災情回報)
災害影響及救援行動持續展開
洪峰帶來嚴重人員傷亡,截至28日上午已有17人確認死亡,7人失聯。災害重創光復鄉,市區廣泛淹水,交通中斷,光復鄉亦有大規模停水停電情況。行政院長卓榮泰已親赴現場勘災,宣布罹難慰問金由80萬元加碼至100萬元,並成立跨部會救災團隊。國軍與消防持續展開搜救,台鐵亦增開班次支援物資運送與疏散行動。農業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正在加快進行下游河道清疏、堤防補強及太空包設置,防範後續災害風險。目前堰塞湖壩體仍維持紅色警戒,監控水位持續,因壩體崩塌無法安裝水位計,警戒不容鬆懈。(來源:行政院新聞稿、農業部水利署公告)
防災體系檢討與專家解析風險管理缺口
此次潰壩事件暴露出台灣山區堰塞湖監控與預警體系不足。專家指出土石壩難以爆破處理,現行焦點應放在強化即時監測與有效撤離機制。台大地質與土木系教授陳文山、李鴻源認為此次災情符合潛勢區評估,疏散疏導成敗關鍵在預警精準與執行力。光復鄉低窪地勢及上游淤積嚴重,也加劇淹水影響。行政院與地方政府擬透過整合氣象預報、地質監測與細胞簡訊預警,提升未來類似災害的應變效率。此事件也引發社會對疏散強制措施與資訊傳遞的關注,特別是弱勢族群撤離困境。(資料來源:台大教授訪談、公視新聞分析)
災害長期影響及未來防災策略展望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改變了下游河床地貌與水文條件,造成排水困難,成為長期防災課題。重建工作包括橋梁、道路修復與農業復耕,將成為後續重點。心理創傷與社區復原亦需長期支援。政府計畫優化堰塞湖監控系統,研發無人機監測與快速設置水位計技術,並加強中央與地方協調及預警通報機制。面對氣候變遷帶來更頻繁極端雨量,防災體系需轉型升級,強化與自然共存的韌性。專家呼籲利用GIS及遙感技術融合多學科合作,提高堰塞湖潰壩風險預測能力,確保生命財產安全。(參考資料:台大防災研究中心報告與花蓮縣政府重建規劃)
▲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後現場,洪水沖毀下游河道與馬太鞍溪橋(圖片來源:公視午間新聞)
更多詳情建議可參考「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全紀錄」與「台灣堰塞湖災害防救體系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