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新聞快訊:面對中美經濟緊張,台灣推動全面經濟安全政策
近日中國大陸於10月9日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引發美國總統川普揚言將對陸產品加徵100%關稅,雙方經貿緊張情勢升溫,並互相加徵港口服務費。此舉已對全球供應鏈及貿易規則造成衝擊,也直接影響台灣出口產業。台灣政府因應此局勢,積極推動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加強產業多元化,深化與美國、日本等國的經濟合作,以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並提升國際競爭力。(資料來源:經濟日報社論、行政院經濟部官方公告)
全球經濟安全環境惡化 台灣策略調整勢在必行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持續緊繃,尤其是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等多重因素,國際經濟安全局勢日益嚴峻。中國大陸實施稀土出口管制,美方以高關稅反制,衝擊半導體及資通安全等關鍵產業。身為高度依賴外貿的經濟體,台灣產業鏈面臨國際直接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政府必須制定整體經濟安全政策,從供應鏈韌性到技術自主全方位規劃,強化國內防護能力。經濟部王美花部長表示,台灣將持續推動產業多元化與出口市場分散。
台灣政府推展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 支援產業抗風險
面對美國可能課徵關稅及全球供應鏈重組壓力,台灣政府推動「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包括資金補助、貿易政策調整與技術升級等措施。政策核心在於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鼓勵產業和市場多元化,並扶植半導體、資通安全等關鍵產業,確保台灣在全球價值鏈的重要地位。透過產業振興與市場拓展,目標是提高整體經濟韌性與競爭優勢。(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部方案公告)
深化多邊經濟合作 台日、台美成為區域安全經濟支柱
近期台灣總統賴清德接見日本眾議員小林鷹之及英國貿易部長,雙方強調經濟安全合作與產業韌性的關鍵性。日本自2022年已將經濟安全納入國家戰略,針對關鍵基礎設施及半導體供應鏈加強防護,台灣專家認為借鑑日本經驗能鞏固關鍵技術自主權。美英日民主科技陣營也期望深化合作,聯手對抗中國技術壟斷與地緣政治壓力,提升區域整體經濟安全水平。(相關造訪及政策內容可參考總統府及外交部發布的訊息)
▲ 台積電2025年啟動2奈米量產,技術外洩疑慮成經濟安全焦點。(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部)
國內政治經濟議題交織 需妥善管理政策爭議以維穩經濟信心
台灣內部因兩岸政策與能源政策引發民意不滿。最新民調顯示,高達63%的民眾對現行兩岸政策表達不滿,能源政策也面臨用電危機疑慮,這些政治與社會議題對國家經濟安全防線帶來考驗。專家指出,政策制定須兼顧經濟穩定及國際形象,避免影響外資投資信心和產業發展。同時,適時調整能源與產業結構、避免單一依賴,對吸引外資及技術保護至關重要。(參考國防安全研究院民調與專家意見)
制度性對抗升溫 台灣位處前線亟需整合國家經濟安全戰略
全球經濟安全議題已進入制度性對抗階段,歐美強化科技管制與出口限制,中俄北韓結盟影響印太安全局勢。台灣地理位置特殊,成為區域經濟風險前線。政府與相關機構建議全面整合經濟安全政策,包括技術保護、供應鏈多元化、外資審查及國際合作,建立跨部會跨產業的綜合對策,應對多元威脅保障國家利益。(參考:中央研究院、國家安全局與中經院建議)
未來展望:強化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提升經濟安全韌性
展望未來,台灣經濟安全政策重點將聚焦供應鏈韌性、多元市場開拓與關鍵技術自主。半導體產業持續是經濟支柱,政府積極推動五大信賴產業,強化研發與技術保護。區域經濟合作深化,包括美、日、歐盟等夥伴關係將帶來更穩健的經濟安全環境。專家預測,隨國際局勢持續演變,台灣必需持續檢視與優化國內政策,確保經濟安全與民眾福祉。(詳見中經院及智庫報告)
▲ 美國智庫警告中國壟斷成熟製程晶片市場恐衝擊美國國家安全。(資料來源:美國智庫報告)
【延伸閱讀】建議可參考台積電2025年第三季營收創新高 擬擴建美國亞利桑那晶圓廠因應AI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