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聽聽AI怎麼看
中國大陸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舉辦80周年紀念大會
中國大陸於2024年10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大會」,邀請各界人士及部分台灣同胞代表參加。此活動繼2014年慶祝光復70周年後,再次以高規格形式舉行。前一日(10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立法將每年10月25日訂為「台灣光復紀念日」,象徵大陸在兩岸議題上的話語權新突破。此舉不僅具象徵意義,也被視為北京強化對台主權主張的重要政治宣示,最高層級出席人數有望超越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凸顯政策升級訊號。
立法背景及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意義
台灣光復節紀念1945年10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將台灣及澎湖交還中華民國,結束五十年日治時期。中國大陸此次透過國家立法正式設置法定紀念日,旨在鞏固「一個中國」原則,彰顯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部分的歷史事實。國台辦聲明指出,此舉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銘記歷史,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有助推動祖國統一。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此案,成為具法律效力的官方行動,象徵大陸積極爭奪兩岸及國際輿論場的歷史敘事與主權認同。
台灣內部對光復節立法及假期政策的反應
台灣立法院近期通過新增多個國定假日,包括光復節與教師節,預計2025年起實施,使全年法定假期達16天,超越香港等鄰近地區水平。此政策引發社會對歷史記憶及勞工權益的討論。部分政治人物及團體質疑光復節的歷史定位,主張廢除或更名,反映台灣社會對「光復」一詞與歷史敘述的多元且分歧看法。陸委會明確表示光復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關,禁止公職人員參與中國大陸主導的相關紀念活動,強調兩岸互不隸屬的主權立場。
多方學界與民間對光復節歷史認知的爭議
學術界部分學者認同1945年受降儀式象徵台灣回歸中華民國主權,但也有專家指出《舊金山和約》雖令日本放棄台灣主權,卻未明訂移交中華民國,導致台灣地位爭議。另有觀點批評將「光復」等同「回歸」存在歷史偏誤,提醒社會重視台灣主體性及民主自由價值。台灣民眾對光復節抱持複雜情感,部分視為重要歷史紀念,另有視之為「佔領日」或「劫收日」。中國大陸網友普遍支持設立紀念日的決定,並關注是否納入公共假期。
兩岸政策互動與未來可能走向
中國大陸此番立法設置光復紀念日並舉辦高層80周年紀念大會,是在兩岸關係緊張背景下,以法律及政治儀式統一歷史敘事的策略。台灣則以增加國定假日回應社會對歷史與勞工的關注,展現內部政治多元及社會複雜性。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此舉,兩岸歷史認知的鴻溝恐將加深,影響區域穩定與未來政治走向。專家預測雙方在歷史話語權爭奪仍將持續,台灣社會內部對光復節的辯論亦不斷,牽動國家認同與主權政治議題。
▲ 中國大陸於2024年10月25日舉行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大會,強化歷史主權宣示。(資料來源:ETtoday大陸新聞)
建議可參考「陸今舉行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大會 設立10/25法定紀念日主導話語權」以取得更多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