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聽聽AI怎麼看
美中貿易談判迎來突破,川普與習近平預計達成「全面協議」
2025年10月底,隨著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於南韓舉行歷史性的「川習會」,雙方貿易代表已提前達成多項協議框架。根據美國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27日公布的資訊,雙方同意推遲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執行時間一年,並避免美國即將生效的100%關稅新制。此次進展涵蓋稀土供應、農產品採購、關稅調整以及芬太尼問題等多個攸關雙邊利益的關鍵領域。(來源:經濟日報、多家權威媒體報導)
稀土管制延後極具戰略意義,穩定全球供應鏈
中國長期掌控超過九成的全球精煉稀土產能,是美國高科技與軍事工業不可或缺的核心供應來源。自2025年4月起,北京加強對七種稀土元素出口的管控,且計劃施行更嚴格的措施作為貿易談判籌碼。此番延後稀土出口限制一年,不僅緩解了美國軍工與科技領域長期以來的供應安全焦慮,也為全球電動車、航太等產業提供了喘息空間。美方期望此舉能降低因稀土短缺造成的生產斷鏈風險,並推動供應鏈多元化的可能性。(來源:中央社、news.cnyes.com)

▲ 川普調整關稅政策牽動美日韓汽車與亞洲供應鏈,台灣面臨多極化挑戰與全球布局轉型
多元協議涵蓋農產品、關稅鬆綁與芬太尼危機管控
美中雙方達成的框架協議還包括中國將恢復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尤其是黃豆,為受到貿易戰影響的美國農業市場帶來新希望。美國方面則暗示將放寬部分既有關稅政策,作為談判的籌碼之一,換取中國具體的採購承諾。在國際合作上,雙方同意加強聯合打擊芬太尼等非法合成毒品,強化跨境管控並禁止化學前驅物出口,以回應美國嚴重的藥物危機。(來源:太報、Yahoo財經)
專家與媒體評析協議利弊,談判仍存不確定因素
儘管外界多持樂觀看法,彭博社與《紐約時報》分析指出,這場「川習會」難以立即敲定全面且深入的協議。軍用稀土出口限制尚未全面放寬,中國在軍事及戰略物資出口上仍維持嚴格管控。美國在先進晶片出口及台灣議題上的堅定立場,也讓協議面臨結構性挑戰。專家表示,中方利用稀土管制作為談判籌碼雖帶壓力,但同時限制了自身經濟影響力,全球供應鏈多元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台灣則強調,雖貿易衝突暫時緩和,但區域地緣政治及科技競爭形勢仍嚴峻。(來源:聯合新聞網、news.cnyes.com)
政策動向與未來展望:貿易穩定期能否持續?
在川習會即將召開前,雙方均釋出正面訊號,標誌著貿易戰進入短期緩和階段。美國官員強調,願意調整關稅政策,只要中方遵守稀土措施延後以及加大採購承諾。若該框架落實,將有助全球市場回穩,減緩科技與軍工產業的風險。不過,美中根本結構問題未解,地緣政治敏感議題與技術領域的爭端仍將持續影響雙邊關係。包括雙方是否能如期履約、稀土管制細節及後續政策變動,將是市場與政策制定者持續關注的焦點。(來源:Rti中央廣播、經濟日報)

▲ 川普見證泰柬停火協議簽署並計劃與馬來西亞簽訂雙邊貿易協議,象徵多邊貿易合作趨勢
台灣市場與地區反應:警覺競爭與戰略調整
台灣市場對美中貿易關係變動高度敏感。儘管緩和消息帶動短期交易熱絡,台積電等高科技企業仍密切關注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多元化趨勢。學者提醒,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一環,必須在美中競爭中謹慎調整布局,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供應鏈而遭受風險。美國參議員盧比奧及多名國會成員重申,台灣不應成為美中談判籌碼,呼籲強化台灣的安全保障。(來源:unbias.tw報導及相關政經評論)
結語:川習會議關鍵,全球貿易與政策走向焦點
整體而言,美中雙方在稀土出口管制、關稅調整、農產品採購與毒品管控等多方面取得實質的協議框架,為即將召開的川習會奠定基礎。這場高峰會不只是貿易議題的考驗,更是兩國在全球經濟及地緣政治競爭中的重要關鍵。後續雙方的履約狀況與協議細節,將直接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穩定與區域安全局勢的發展。市場與政策制定者將持續密切觀察,期待協議能成為緩和多年貿易衝突的轉捩點。
延伸閱讀建議可參考「川普見證泰柬停火協議簽署並計劃與馬來西亞簽訂雙邊貿易協議」及「台股10月初受美中貿易與關稅鬆綁影響,被動元件族群逆勢補漲」了解相關經濟趨勢。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中央社、太報、Yahoo財經、聯合新聞網、news.cnyes.com、Rti中央廣播電臺、unbias.tw
圖片來源:https://unbias.tw/wp-content/uploads/2025/10/trump_treaty_trade.png、https://unbias.tw/wp-content/uploads/2025/09/trade_tension_global.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