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5G普及率卡關,台灣推動現況與難題
過去五年,不論政府政策還是電信業者的積極投資,5G在台灣一直是全國矚目的工程,投入的資金規模早就超過百億元。官方強調5G科技將串連新興產業,推動智慧城市、產業數位轉型等應用浪潮。不過,截至目前,台灣5G用戶滲透率依舊只有約四成,和原本期望的全面普及還是有著不小的落差。觀察全球5G人口覆蓋率持續攀升,台灣在資費、服務品質、用戶體驗等層面卻逐漸顯現瓶頸。就算官方補助案及基礎建設經費不斷加碼,最大難題還是在「用戶不上車」。專家評論,資費偏高、網路穩定度不足,正讓許多消費者興趣缺缺,這也是目前推動5G普及率最大的障礙。立法院進行監督,產業界壓力持續升高,期待能盡快突破僵局。
放眼國際,根據Ericsson報告,截至2025年,全球5G用戶持續成長,2021年底全球已經超過5億5G用戶,預估2027年全球將突破44億人,佔總用戶近一半,全球5G人口覆蓋率也將來到75%。這顯示台灣在推動5G上,有強大的外部壓力,須同步全球腳步升級網路基礎建設。不僅如此,電信基站、光纖布建等基礎工程也需持續大舉投資,增加網路密度,才能解決訊號死角、提升整體服務穩定度。
不過,即使硬體建設逐步到位,消費者心態依然「踩煞車」。市調顯示,大多數用戶坦言:「4G用得很順,為什麼要換5G?」這種現象反映出台灣市場對科技升級的實際期待與經濟考量之間,還有很大的平衡空間。政策施行也得妥善考量民眾負擔,才能把5G落實到每個角落。
蘋果iPhone Air改寫行動生態,實體SIM卡時代終結?
隨著蘋果推出史上最薄、支持eSIM但完全取消實體SIM卡槽的iPhone Air,新一代iPhone成為全球首波只支援eSIM的手機,象徵行動通訊從4G全面邁進5G,設計上也因少了SIM卡槽更趨簡潔、輕盈。iPhone Air的現身帶動「實體SIM卡是否走入歷史」的討論,自此eSIM成為未來主流趨勢。
不過,這波改變也凸顯出台灣與國際的步調不同。以中國市場為例,受到部分電信業者尚未全部支援eSIM的影響,iPhone Air在中國推出的腳步一再延遲,部分消費者舊有換機習慣改變難度高。此外,許多安卓品牌廠商仍持觀望態度,尚未全面跟進eSIM路線,各區市場進度不一,未來是否全數轉換,還要觀察消費需求與相關配套措施落實情況。
對台灣而言,eSIM滲透率逐年上升,但整體用戶轉換速度仍稍慢於國際,有鑑於多數民眾在生活上還是依賴實體SIM卡換機,後續能否完善配套,包括電信商技術支援、業界合作、消費教育等,恐怕將會是這場SIM卡世代更迭的成敗關鍵。
資費何以成障礙?政策、業者與民意的拉鋸
「5G吃到飽動輒1399元,誰會一年多花一萬五?」這句話已成為台灣眾多手機用戶的共同感受。2023年立法院調查發現,台灣根據過去五年積極推動5G方案,最終用戶滲透率依然未達四成,甚至被部分立委點名成為5G推廣的負面教材。林俊憲等立委多次對三大電信施壓要求資費減價,政府主管機關也被要求檢討補助方向。
從民眾角度來看,現有5G資費與過去4G吃到飽方案相較,價格幾乎沒有誘因,導致多數人乾脆「維持4G不升級」,電信業者調整方案也遭遇消費者抵制。監管單位像數發部則表示會要求電信商改善價格結構、提升服務品質,並搭配新一輪補助計畫,爭取資費結構更親民。
值得留意的是,5G資費議題已經成為社會討論焦點,立法委員、民間團體到消費者社群,都認為高資費是導致5G遲遲無法普及主要絆腳石。想了解更多關於立委杯葛與價格爭議,可延伸參考「5G吃到飽至少1399元 綠委呼籲三大電信調降」。
電信三雄策略分歧,5G升級踟躕不前
在5G推廣阻礙不斷的同時,台灣三大電信業者的應對策略出現分歧。遠傳電信搶先停售部分舊有4G吃到飽產品,全力拉高5G用戶占比;台灣大哥大則選擇限制停售範圍,只在特定經銷通路下架4G吃到飽,官方門市則維持4G和5G多元選項。中華電信則相對保守,強調會持續觀察市場狀況,隨時調整資費結構與升級推動力道。
這些策略端視各家電信對5G市場期待與實際營收壓力的不同解讀,同時也反映出台灣消費者的升級思維。多數民眾認為,只要4G夠用、價格親民,就沒有升級5G的急迫感,而5G能否突破現有窠臼,還需要等待應用面明顯提升、資費差距縮小。台灣電信市場因此陷入「新舊制並行」的不穩定狀態,整體升級效益短期內難有爆炸性成長。
另一方面,業者也正積極探索5G專案客製化應用、企業端解決方案等新型營運模式,試圖打開5G新藍海。有待未來政策環境、消費者心態同步轉變,5G普及率才能有顯著突破。
5G專網與數位轉型:企業場域的新典範
雖然消費性市場5G升級意願尚未大幅成長,不過產業應用已經出現新氣象。舉例來說,中華電信與AI技術廠商合作,為石化業推動5G專網及安全升級方案,藉由5G專網優勢,把AI影像監控系統、廠區大型機具自動化與遠端管控一併整合。
對許多台灣產業用戶而言,5G不只是提升網速,更是實踐智慧製造、工廠自動化、工安智能化的跳板。專家認為,專網模式能有效提升企業數位化競爭力,像是產線即時數據回傳、設備聯網、無人運輸車輛、AI視覺追蹤等等,讓工業場域全面進化。
不過,有效推動5G專網普及,仍受限於導入成本、產業習慣轉變速度。許多企業雖看好5G應用潛力,卻因為投資門檻不低、整體導入流程複雜,暫時抱持觀望。未來若能縮短客製化專案導入時間,並透過政策獎勵加速產業轉型,有機會讓台灣企業5G專網邁向國際標竿。
5G新應用與台灣國際角色:晶片、穿戴裝置布局
全球5G技術進階腳步加快,應用範疇也不再限於手機。像是今年蘋果Apple Watch首次全系列導入5G晶片,大大提升健康監測、通訊能力,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掌握生理資訊,也能即時聯繫醫療團隊、緊急求助,智慧型穿戴裝置的需求大增。
這波發展凸顯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間的重要地位。2024年聯發科首度跨入蘋果5G晶片供應鏈,代表著台灣手機晶片製造不僅擁有自主技術,更有能力與全球5G應用攜手發展。隨著5G逐漸成為智慧家庭、遠距醫療、車聯網、智慧城市的骨幹,台灣也積極強化國產關鍵技術、布局出口擴張策略。
展望未來,5G-A等新一代技術將繼續優化網路效能,AI和5G產業持續整合,不僅能帶動更多創新應用進駐,也為台灣產業鏈帶來國際競爭新機會。想更了解智慧穿戴科技及5G趨勢,建議參閱「蘋果更新三款 Apple Watch,終於有血壓偵測、5G 網路」。
總結來看,5G這幾年不但改變產業和一般消費者的科技生活,還持續帶動台灣在國際IC設計、穿戴裝置和AI融合等領域的突破。隨未來5G-A、6G等技術研發跟上全球浪潮,台灣若能把握關鍵機會,強化本土研發和國際策略聯盟,有望在5G、甚至未來的6G時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