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自動化與AI崛起 台灣產業鏈自研實力搶佔新高地
近年來,全球聚焦在人工智慧與自動化領域快速發展,台灣產業則持續以穩健的步調推進自有科技實力。2025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的登場,象徵本土智慧製造、機器人、無人載具及工業大數據技術的落地進展。東元電機總經理高飛鳶提到,機器人關鍵模組邁入少量量產階段,包括機器狗、無人機專用馬達,成為農業、物流等多元應用急欲升級的關鍵。事實上,這顯示台灣企業正積極建立自主供應鏈,努力降低對外部單一來源的依賴,也呼應全球趨勢朝向非中國、非紅色供應鏈的新局面。
東元聚焦商用及民用領域,並未進軍國防軍事市場,此舉展示出台灣產業鏈的多元化發展潛力。展望未來,隨著AI與自動化的整合加速,台灣有望形成結合產學研力量的「自主自主供應鏈」典範。這種聯盟式成長模式,不只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也對內外市場發出明確的戰略信號。事實上,國際級AI與機器人大廠,包括蘋果等,也搶先參與本屆台北工業大展,預示台灣躍升為亞太智慧製造重鎮的潛力。想更深入了解這波科技革命如何影響產業結構,可參考「台股再創高點,AI浪潮與美晶片政策夾擊下科技產業結構調整與投資風險解析」。
台灣政府政策近年也密集推動AI核心技術。行政院計畫四年內投入1,900億元資金,打造主權AI、智慧機器人和量子電腦等基礎建設。這些投入將更進一步深化國內自研實力,為產業鏈帶來正向轉型契機。不只是官方,很多本地企業也積極投身AI與自動化研發,相互協作結合產學能量強化競爭力。
半導體政策新局 供應鏈自主與科技主權防務深化
美國近期強推「晶片法案」,針對像台積電、英特爾這類全球龍頭業者,通過政府補助換取特定股份,目標是確保自身半導體產業的長線穩定與安全。這個動作不僅加快全球供應鏈自主布局,也讓像聯電等合作夥伴在相關政策下受益,股價表現亮眼。外資分析師紛紛看好,聯電未來有機會承接部分台積電釋出的訂單,扮演台灣半導體下一波成長的重要力量。
▲ 台積電2奈米技術與半導體產業安全成為全球關注新焦點,供應鏈安全議題牽動國家政策與企業發展。
半導體戰略布局現在拉升到國家安全與科技主權層級。拜登政府力拼分潤制的背後,是希望透過供應鏈分散降低地緣風險,並掌握科技話語權。對台灣及韓國等關鍵國家而言,既是全球競局中的機會點,也帶來供應鏈轉型的現實壓力。當台灣強化自製研發與產官學合作,才能確保核心技術不外流並維持國際競爭優勢。更詳細討論半導體霸權競爭、台股產業鏈與投資趨勢,可延伸閱讀「台股科技股持續創高,AI浪潮與政策利多推動產業轉型與資金動能」。
科技大國近年極力強化半導體自主權,全球產業鏈也朝向細緻分工與資安強化發展。如台灣的新世代引擎2奈米技術,已成為美國與先進國家搶進的技術高地。這股趨勢驅動政府必須更積極於技術保護與市場多元化,並深化台灣在全球科技網絡的決策權。
生成式AI泡沫警訊 科技熱潮背後的理性省思
2025年以來,生成式AI雖然熱潮未歇,但科技產業與資本市場正進入冷靜期。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揭露,全球高達95%的生成式AI投資還沒帶來明顯回報,意即多數AI創新專案尚未產生具體商業產值。美股科技板塊近期更因高估值與成長預期下滑,股價波動劇烈,凸顯投資市場對生成式AI產業前景的審慎。
▲ AI熱潮下全球科技股持續創高,但短線評價出現泡沫疑慮,財經專家提醒需審慎評估資金流與商業化潛力。
這波現象提醒了業界:AI技術成熟與商業獲利間還有段路要走,產學界與企業越來越重視穩健研發路線。從政府政策也能看到相同趨勢,相關補助與推動方案逐步聚焦在落地應用、產業鏈協作及跨領域整合。台灣目前部分AI專案雖已見初步實績,例如銀行數位轉型、製造業智慧化,但更大規模產值仍有待時間醞釀。業者投資時需留意產業自身獨特優勢,切忌短期投機跟風,台灣作為產業鏈的一環,更應專注健康永續經營。如需深度探討AI投資循環與風險控制,推薦參考「台股再創歷史新高 AI與科技股領漲但短線風險攀升,投資人關注鮑威爾政策動向」。
補充一項國際趨勢,美國FDA正式引進生成式AI輔助藥物審查作業,大幅縮短審查時間。這說明高階AI技術逐漸由熱炒邁入實際運用階段,未來如能與本土醫療、生技產業整合,有機會創造新一波成長動能。
通訊進化交替 4G與5G多層次市場邁向平衡
台灣近期討論最熱的通訊新聞之一,就是4G吃到飽費率動向。儘管市場有4G資費方案可能退場的傳聞,但實際觀察發現,目前各大門市依然提供多元的4G與5G方案。這反映台灣消費者仍對4G寬頻網路有很強需求,而產業轉型則朝「新舊共存」、「多元進階」路線發展。電信業者強調,不會因5G推廣就全面停掉4G資費,而是根據各地區用戶習慣、網路建設狀況逐步調整。
▲ 資訊通訊產業於5G與4G過渡期展現多層次市場結構,投資動能緊隨產業升級轉型。
專家解析,4G、5G的交替不是一夕之間,是歷經一段新舊技術融合的平衡時期。目前無論是智慧城市、遠距醫療、IoT應用等,部分場景還是以4G最為穩定,但5G、甚至6G技術陸續落地,將帶領台灣進入下一個通訊世代。其實,中央也正積極規劃新一輪5G/6G實證與產業落地,為市場注入新動能。有興趣深入理解台灣通訊生態升級結構與國際趨勢,可以參考「次世代通訊科技發展方案」。
同時,國際6G技術尚在前期研究。台灣如何串聯本地與國際合作,掌握核心專利,也逐漸成為產學、產官重點政策。短期內,4G依然是生活主流;但台灣5G建設腳步快速,新興應用服務正持續湧現,進一步鞏固產業新舊世代融合特色。
科技產學論壇激盪 創新、人才、政策共築未來生態
科技產學合作在台灣近年展現驚人成果,涵蓋自動化、AI、量子電腦、半導體、生技等多領域。以台北自動化工業展、金融科技論壇、量子運算國際峰會等大型盛會為例,形成創新政策、人才培育與產學鏈結的活絡生態。
▲ 亞洲與亞太區科技供應鏈爭奪激烈,台灣於創新生態鏈構建及國際安全上處於核心地位。
台灣2015年啟動亞洲·矽谷計畫,並以桃園為中心打造創新人才與研發交流基地,政企攜手投入物聯網、AI及生物醫學研發,致力於全球創新生態系的核心佈局。隨著AI新十大建設等長線投入,預計未來四年將引領主權AI、智慧機器人、量子運算、生成式AI、資安、醫療科技等多元發展浪潮。
不可忽視的是,人才成為台灣科技鏈成功的關鍵元素。各大學與產業陸續導入AI、資安、量子運算等跨領域課程與培訓,激勵新一波技術能量釋放。台灣如能持續深化人才政策與國際合作,不僅產業鏈會更有競爭力,還有望晉升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樞紐。想獲取更多產業局勢分析及投資建議,建議參考「台股2024持續強勢創高 PCB、AI與高息ETF成資金動能關鍵」。
此外,跨境科技園區像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已成為亞洲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樞紐。這些實際落地投資案,加上量子電腦、生成式AI等前瞻技術,無疑將持續鞏固台灣在國際創新生態中的戰略地位。
能源與科技對話 永續發展下的政策現實考驗
科技國力發展除了仰賴人才與創新科技,能源供應也成為基礎中的基礎。台灣「非核家園」政策爭議不斷,核能續建、綠能推升常成為社會焦點。近日,能源議題再度引起討論:當民進黨政府推廣反核政策時,日方能源記者質疑資訊透明度不足,引發輿論熱議。黃國昌等政治人物直言,能源政策沒做好,不僅拖累產業升級,也會損害台灣在國際上的科技競爭力。
能源轉型過程中,必須兼顧電力穩定、安全與永續。以新型鈣鈦礦光伏發電為例,因效率高、價格優,近年逐漸普及,建築物整合型太陽能、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和電池新技術也翻新產業結構。截至2025年,台灣業界已投入多項BIPV與儲能產業化;國際間固態電池和流動電池亦進入實戰階段,能源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策略機會。
未來科技發展必須有夠透明、理性、可預期的能源政策當後盾。以科技大廠和高階製造業為例,若無可靠供電基礎,不僅會影響產能規模,也可能降低國際客戶信心。更多與能源政策現實生態探討,建議深入閱讀「科技發展仰賴穩定供電 童子賢:台灣要回到農產換外匯的時代?」。
最後值得一提,最新可再生能源和基因醫療也同步推進。例如建築整合型太陽能、全固態電池、氫能,以及精準化的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都帶動產業再升級。台灣若能有效整合科技與能源政策,維持產業穩定,將有望在全球供應鏈中繼續鞏固科技強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