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川普關稅政策違法判決震盪全球經濟與政局
最近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做出重大判決,認定前總統川普在任內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廣泛對中國與其他對手國加徵高額關稅,大部分行為其實違法。這消息一釋出,馬上像丟下一顆震撼彈,讓本來就風聲鶴唳的全球市場更加動盪。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表示美方「已經準備好應對」,但現階段美國內部的政治風暴、國際供應鏈、跨國投資計畫乃至國際貿易協議,全因這判決增加更多不確定性。台灣與美國股市首當其衝,九月初台股單日盤中重挫逾300點,投資人信心大受打擊。
當初川普高舉關稅主義旗幟,強調「保護美國經濟」是必要手段。結果法院認證這樣的依據站不住腳,顯示單邊主義跟現在國際法律體制天差地遠、矛盾難解。這場司法否決案不只「擋下」特定美國對策,其實等同對各國發出政策調整的明顯提醒。多數分析認為,美國的貿易思維只能被迫轉彎,也可能促使多邊貿易體系重新被重視,甚至加速不同經濟區域的整合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判決突然讓全球主流經濟體得調整腳步,緊急應對美國政策走向,連帶推動國內外相關法規與產業規劃再盤整。台灣尤其敏感,畢竟出口導向產業嚴重仰賴國際貿易規範與美國政策穩定性。美國司法系統這回「出手」,已讓所有國際大廠意識到單邊政策不再萬能。
美國高關稅推動中俄印「抱團」 新地緣政治格局浮現
美國以全球最大經濟體之姿,希望透過高關稅壓制中國製造領域與俄羅斯戰略布局。沒想到這波「制約」行動,其實促成中國、俄羅斯和印度這三大強權持續靠近。天津舉辦的上合組織峰會就是最佳寫照,習近平、普丁、莫迪一起現身,公開談論深化夥伴關係、共同對抗單邊主義。三巨頭在媒體前的牽手畫面,瞬間成為全球政經圈與投資人高度關注的話題。表面上美國欲分化東方國家,結果卻助長大國同盟意識。
▲ 2025年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展現中印俄強化合作與抗衡美國的新格局
這種「抱團」氣氛,不只涵蓋外交、軍事安全,也導致AI、金融、能源等多個前瞻領域合作加速。市場觀點普遍認為,川普關稅主義間接推動受制國家自動尋找戰略盟友,對美國主導力造成反效果。如果想瞭解相關結盟動態與區域影響,可詳見「2025上合峰會天津登場:中印俄角力全球戰略 洲際合作與地緣政治新局」。
另一方面,美國多年來以單邊經濟打壓為手段,西方陣營盟友也出現疑慮。中國、俄羅斯與印度彼此互助,形成全球貿易重心明顯東移的新現象。有學者認為,這波抱團現象也推助全球安全與經貿秩序進入「斷層重組」階段,未來亞洲主導權將逐步提升。
台美股市遭波及 多頭氣氛不再 專家點出台灣危機感
川普關稅違法一案爆發,全球關注的除了美國本身,就是跟美國經貿鏈接緊密的地區。台灣9月開市首日股價直接急跌超過300點,反映投資人普遍看壞短期出口與產業前景。萬寶投顧投資總監蔡明彰明確指出:高關稅與政策反覆動搖產業信心,從電子、傳產到出口型產業,壓力全面襲來。如果台灣資本信心流失,又被美中經濟板塊兩邊擠壓,一些產業肯定會首當其衝。
▲ 全球地緣政治升溫與美中貿易戰,持續牽動台灣產業戰略與資金布局
這波震盪也讓原本強勢的AI、科技板塊再度吸引資金迴流,反映市場趨避傳統出口與電子下游產業潛在風險。從全球產業供應鏈分工來看,台灣當前已到「暫緩觀望」階段,許多大廠資本投資計畫也開始重新盤點。專家一再提醒,台灣產業必須高度警覺全球供應鏈與國際政經變局帶來的結構性壓力,看清趨勢再做長遠布局。更多深度分析請見「川普關稅政策受阻引發國際經濟動盪 中俄北韓結盟影響印太安全局勢」。
隨著高階製造、半導體、科技股表現穩定,傳統硬體與下游客戶消費力走弱,下半年度台灣出口要明顯復甦難度增加;國際資金也明顯流向新興產業,而地緣政治壓力始終持續。面對這波外溢效應,台灣產業鏈如何修正體質,成為今年最重要課題。
國際學界批評單邊關稅政策 國際體系動盪加劇
針對川普形式的「對等關稅」,國外不少經濟學者—包括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公開批評,認為這種倚賴單邊壓制與短線成效的政策注定帶來國際孤立,甚至破壞國內外民主制度與長期合作機制。美國本意想靠關稅來處理產業過剩、競爭壓力,卻忽略全球經濟秩序其實靠共識、協商、多邊合作維繫。如「西方學者:美國犧牲他國來獲取權力 是國際政治運作方式」詳細剖析,單邊主義很難在全球獲得真正信任。
此外,長期一意孤行雖可能短期獲利,但最終只會消耗盟邦信任,反而壯大貿易對手集結反制的力量。如有不斷升級的關稅報復循環,各國自然要提升保護自身的機制,這對現行多邊架構形成高度威脅,也必然帶來國際體系強烈震盪。
最近幾年,美國「單挑」策略讓原有的世界經貿格局不斷被撼動。愈來愈多專業觀察家預測,多邊貿易規則將面臨改寫壓力,未來各國如何找到平衡,將考驗政府智慧。
美國釋出更強硬貿易備案 國際市場高度緊繃
儘管美國法院針對高關稅判定違法,川普與其幕僚反而強化鷹派立場,聲稱未來備有「五大嚴厲對策」,最高甚至可能對中國等競爭國加徵50%高關稅。這種強硬作法直接升高國際對美中貿易新一波報復措施的疑慮,同時也讓全球產業鏈計畫陷入更深的未知與緊張。
▲ 關稅與貿易緊張引發中俄北韓同盟,印太地緣戰略成國際政經新焦點
國際經濟與財金專家普遍直指,若美國貿易政策進一步「升溫」,全球供應鏈必須調整,以 減少出口/進口波及與報復性稅率衝擊,高階製造業可能會往非美區域分散。中國、俄羅斯及印度等新興強權已明顯強化彼此合作,目標就是降低對美依賴、尋求區域利多。欲深入了解國際政經最新動態,不妨延伸閱讀《國際政治》關稅促中俄印抱團?貝森特譏「演技差」 美國準備出招。
總體而言,國際市場對美國貿易強硬傾向、「以高關稅換優勢」的策略操作, feedback 越來越負面。更嚴峻的,是這已推動全球多國同步強化自主保護傾向,國際產業供應鏈恐將迎來大規模重整。
亞洲安全局勢升溫 閱兵、結盟與北韓動態牽動新變局
近來亞洲安全氛圍持續升高,尤其中國即將在北京舉行對日抗戰暨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閱兵,藉此展現軍力與政治意志。這動作外界高度關注,預計將再次警示亞太周邊國家強化安全防備。加上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突破常規,改搭專列訪問中國,這種外交細節顯示朝中雙方的戰略默契越來越強。而南韓、日本、印度、美國等國也密切關注相關動態,對亞太安保格局牽動極大。
▲ 東亞、東南亞政局與區域安全合作成為地緣政治重要風向球
另外,2025年7月泰國與柬埔寨在邊境爆發衝突,外交緊張升高,顯示東南亞政局也高度動盪。雙方後續已協議赴馬來西亞協商,但這仍反映區域安全局勢高度緊繃。台灣在面對「新冷戰」格局,政府與產業體系都必須極力釐清自身戰略定位和風險應對。更多亞太地區政經安全發展,建議參考「中俄朝東亞聯盟重組加劇區域緊張,台灣兩岸閱兵爭議與東南亞政局動盪成焦點」。
同時,近期一連串國際局勢大事也陸續發生,讓亞太及全球安全更增變數——像俄烏戰爭持續升級,歐洲與北美多國(尤其北約成員)輪流動員聲援烏克蘭,並公開警告中國「對俄支持」成為戰爭推手。中國外交部頓時反應激烈,直呼北約說法無法接受,彼此外交交鋒不斷強化。詳見冷戰格局再起。
另外,2025年7月北約聯合日本、韓國、澳洲等32國,在《華盛頓宣言》強調亞洲安全關鍵,這舉動被外界視為新冷戰起點,引發中國極度不滿,亞洲安全警戒全線升高,可見該議題分析。
回到中東,伊朗今年4月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無人機與飛彈攻勢,國際高度擔心區域衝突持續擴大,地緣挑戰向全球蔓延。參考「2024年4月國際衝突與安全議題」。
台灣國際參與議題也迎來突破。2025年7月,荷蘭國會眾議院壓倒性通過決議,確認聯合國2758號決議未明定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也未否定台灣加入國際組織,荷蘭因此成歐洲首個公開表態支持台灣國際參與的國會。相關詳情可見相關報導。
同期間,美國宣布將於2026年底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由是該組織長期關注分裂性議題且不符美國優先策略。詳情參閲即時新聞快訊。
另外,2025年7月香港再度因國安法延伸行動,對八位流亡海外民主人士發布通緝令,引發澳洲等多國政府譴責。澳洲外長曾公開強調「保障在澳言論自由與集會權利」。延伸閱讀:香港國安法國際觀察。
總結來看,從俄烏衝突、中東緊張、亞太結盟到國際組織動態,今年下半年國際政局變化急遽。台灣正面臨區域風險升高與國際棋局同步洗牌,如何強化外交動能與產業競爭力,成為影響未來發展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