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新壽於北士科T17、T18基地低調動土 11點前閉門避免媒體干擾
2025年10月16日上午,新光人壽在台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北士科)T17、T18基地舉行一場內部性質的低調「開工動土典禮」。此次儀式未邀請媒體及外賓,並在上午11點前封閉會場,阻止媒體採訪。這次活動明顯表達新壽持續開發地上權基地的決心,同時也反映出在全球晶片巨頭輝達計劃進駐以及台北市政府堅持契約規範的背景下,新壽希望在政治與法律壓力下降低外界對立情勢。
地上權爭議與輝達進駐計畫成爭端焦點
新壽於2021年以約44億元取得T17、T18基地50年地上權,合約明定須於2027年2月14日前取得建物使用執照,但基地多年閒置未動工,激起市府不滿。輝達原計劃於2025年初在此設立亞太總部,然而由於地上權不可轉讓與合約限制,輝達無法直接取得土地,導致市府、新壽與輝達間陷入三方僵局。
北市府明確表示未收到新壽正式開工申報,質疑本次動土儀式是否屬於象徵性的「假開工」。若後續無實質施工且未符合法規,市府將依法嚴格處理。相關建管單位也指出,若未經正式許可即施工,將依《建築法》依法開罰並要求停工。
養地利益引發社會與政治批評
基地多年閒置引發部分輿論批評新壽「養地」牟利,預估此期間已有約100億元獲利,與都市發展及產業推動目標背道而馳。多位立委及市議員抨擊新壽不僅背離企業社會責任,更以「假動工」向政府施壓,形容其手段如「勒索」且「低級」。
前市長郝龍斌及產業專家警告,若續行閒置模式,將損及台北市產業布局與國際競爭力。政大財管教授陳明吉認為,企業應配合國家整體利益,避免短期財務利益凌駕長遠發展目標。
輝達在台戰略受阻 增加投資不確定性
作為全球晶片與AI領域龍頭大廠,輝達在台北士科設立亞太總部原被視為帶動半導體及高科技產業升級的重要契機。但因地上權法律限制及合約糾紛,進展遲緩,輝達近期宣布不再展延MOU,開始評估其他選址方案,這將對台北市及台灣產業鏈帶來長遠影響。
此僵局也反映出台灣都市土地政策面臨法規瓶頸與產業投資協調難題,尤其在企業合併與地上權移轉法律仍不明朗下,政府與企業間的政策摩擦短時間內難以解決。
未來協商與法律風險並存 地方政府角色關鍵
新壽強調此次動土依據相關法律程序取得雜項執照,屬正常儀式,並指出合併後公司體質更加穩健,合約未受影響,將積極利用爭議協調委員會溝通解決問題,亦不排除採取法律救濟手段。台北市政府則重申,因合併案尚未同意續約,保留終止合約權利。
專家推測,若協商破局,此案可能走向訴訟階段,包括申請假處分、訴願或合約終止,透過法律手段解決紛爭。輝達或轉向他縣市或其他基地布局,其撤資風險也對台北招商政策造成警訊。
中央政府是否介入協調企業發展與公共利益平衡,將直接影響案件後續發展,也考驗台灣在高科技產業投資與土地管理治理能力。
結語:高科技產業、土地政策與社會期待的多重交鋒
新壽T17、T18基地動土事件不僅是商業投資議題,更凸顯都市土地政策法制與高科技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矛盾與挑戰。此次低調「閉門」動土既是履約表態,也反映企業與市府間敏感的政治與法律較量。
各方期待未來協商能在法制與產業發展間取得平衡,避免基地持續閒置,確保台灣高科技產業推進動能與公共利益最大化,重新打造台北士林科技園區為國際級產業聚落。
建議可參考新壽T17、T18低調開工 11點前「閉門」阻擋媒體以獲得更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