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新聞快訊:台電機組故障引電力緊張,台積電三度降載影響無塵室作業
近日,台電林口電廠1號燃煤機組發生破管事故,加上林口2號與興達新1號機組停擺,全台電力供應陷入緊張。作為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已於一週內第三度配合降載並啟動自用緊急發電機,協助緩解電網負擔。不過,降載措施也影響到台積電無塵室的生產作業,內部傳出作業受阻並有員工與管理層抱怨。此事件成為台灣電力供應結構與產業發展間矛盾的最新焦點。
林口電廠燃煤機組故障與電力緊縮背景
台灣電力結構長期依賴進口煤炭與天然氣,近期林口電廠1號燃煤機組破管事故,導致該機組無法運轉。此事故再加上林口2號及興達新1號機組停擺,合計減少約210萬瓩電力供應,約占全台6%用電負載。此情況造成備轉容量率下滑至約4%,明顯低於安全門檻。為避免因電力不足引發大規模停電,台電已啟動緊急調度措施並動用備用機組以穩定供電。
台積電連續三次配合降載,無塵室製程受限
面對電力緊繃,台積電配合台電調度,自9月中起已進行三次降載,並啟動自有備用發電機組以支援供電。由於台積電關鍵的無塵室製程需嚴格控制環境參數與持續供電,降載導致電力波動及供應不穩定,迫使部分無塵室作業受限。生產效率與良率均受到影響,內部員工與管理層反映作業受阻情況明顯,增加生產調度難度,未來恐將對全球供應鏈帶來潛在衝擊。
能源短缺揭示台灣電力結構硬傷與政策挑戰
此次事件凸顯出台灣依賴老舊燃煤機組與進口天然氣發電的脆弱性,以及替代再生能源尚未完全彌補供電缺口的問題。台灣電力產能補充有限,且電價長期偏低,導致台電財務虧損擴大,限制其擴大投資與設備維護能力。經濟部日前強調電力供應仍足夠,並將新興產業用電納入長期規劃,但產業界與外界對供電品質與韌性仍有疑慮。
▲ 台灣電力危機反映政壇與能源政策信任壓力,也加劇產業發展不確定性
產業與社會反應:能源安全成為產業永續關鍵
業界普遍關注長期供電穩定問題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專家表示,無塵室製程對電力依賴極高,任何波動都可能削弱生產良率與全球競爭力。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陳中舜擔憂當前供電品質不足,將增加產業營運風險。中央大學教授梁啟源指出,實際備轉容量偏低仍存風險,且未來幾年隨著用電需求持續增長,供電壓力勢必加劇。民眾輿論反映對政府能源政策期待,呼籲能在經濟發展與供電安全間取得平衡。
未來電力策略與技術路線展望
面對電力短缺,政府積極推動提升再生能源比率,完善電網設施與儲能系統建設。隨著半導體與人工智慧產業用電需求快速攀升,預估至2030年台積電用電將占全台1/4,能源轉型壓力倍增。專家建議政府推動分散式電力系統,並重新檢討核能及其他替代能源技術的可行性。電價調整議題也將在近期電價審議會中討論,未來電價走向將牽動產業成本與民眾生活支出。
整體而言,台灣能源供應矛盾下,如何保障半導體產業核心生產鏈穩定持續運作,成為能源及產業政策面臨的重要考驗。未來解決方案須結合供電結構調整、技術革新與制度改革,確保台灣產業與經濟穩健發展。
延伸閱讀可參考「2025國際半導體展啟動 台灣半導體技術與產業鏈持續領先」,深入了解台灣半導體產業與用電需求成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