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歐洲主導烏克蘭安全:美國壓力與集體防衛新架構
俄烏戰爭持續升溫,近期烏克蘭的安全保障方案出現新變化。美國副總統范斯近日公開強調,歐洲國家應成為烏克蘭安全的主要支柱,直言「那是他們自己大陸」,未來美國將減少單方面的軍事負擔。這番話直接反映出美國希望分散國際資源、降低直接介入的指導方針,也為歐洲內部建立自主防衛機制打下基礎。目前義大利總理梅洛尼主張推動「輕量版北約」模式,也就是歐洲成員國能夠在24小時內集結、對外來侵略立刻反應的一套小型集體軍事應變架構。
對歐洲來說,這不僅讓自身責任變重,同時也提升區域自我安全主導權。像英國、法國等國另外也在推「有志者聯盟」,希望結盟志同道合國家,協助烏克蘭獲取更完整的安全保證。這讓歐盟和北約內部軍備資源、戰略分攤、還有財政負擔的協調談判變得更複雜。換句話說,歐洲的新安全承諾已不只是烏克蘭的議題,而是牽動大西洋兩岸以及整體全球安全的平衡,更預告未來防衛體系的進階演化。這種歐洲自組的集體防衛新架構,對台灣與廣大亞太地區極具借鏡意義——如何提升自主防衛同時穩固國際連線,成為各國不可忽視的新課題。
若想更深入了解歐洲集體安全演變對台灣和國際格局的影響,可參考「美俄峰會促烏獲類北約安全保障 台灣角色與國際安全形勢同步升溫」了解相關分析。
▲ 歐洲現在在集體安全保障上責任更重,烏克蘭形成最前線,亞太地區局勢同樣被國際高度關注。
除了烏克蘭衝突,近期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也受到歐盟關切。2025年4月,中國解放軍於台灣周邊大規模軍演,讓國際社會再次聚焦區域安全危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同步發聲,強調必須維持台海和平穩定,並呼籲北京勿片面升高緊張。相關內容可參考「2025年環台軍事演練」取得第一手資訊。
北韓飛彈基地外洩 東亞安全再迎警訊
與歐洲安全重塑如影隨形,亞洲地區的不安局勢也不斷擴大。根據美國知名智庫釋出的最新報告,朝鮮在中朝邊境附近的深山秘建大型遠程飛彈基地,並將最新戰略核武就位前沿,距離中國僅約二十多公里。這個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南韓、日本和美國的已戰備升級,各國軍情單位全面進入警戒狀態。
從區域格局來看,北韓持續研發核武和長程飛彈,強調國防自主權,對於朝鮮半島乃至整個東亞的軍事平衡帶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感。這種選擇不是簡單的武裝展示,而是結合固定、隱蔽部署特性的新型軍事威脅,萬一局勢激化,勢必對既有飛彈防禦體系造成巨大衝擊,也讓區內國家神經繃緊。
朝鮮半島緊張情勢與台灣海峽、南海情勢正形成亞洲地緣安全的多點觸動。今年來,中美日韓已針對北韓軍事動態升高對話層級並展開聯合軍演,導致本區域軍備競賽急遽升溫。這說明現代軍事威脅不再能單憑一國應對,跨國合作、資安科技等成了國防現代化不可或缺元素,反映出台灣與亞太核心國家聯手推動安全防禦的重要性。
此外,最新氣候變遷同樣被認為牽動區域及全球安全。極端氣候會引發資源搶奪、糧食危機與人口遷徙,可能導致新型安全衝突。北約早在2021年即啟動「氣候變遷安全行動」計畫,加強與夥伴國家協作,台灣同樣必須密切注意。可參閱「氣候安全」進一步了解。
美軍接連事故曝隱憂 全球部署效能受衝擊
近期,國際安全壓力持續升溫,美軍卻接連出現飛安與裝備管理意外,讓各國深感疑慮。最新一起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於美東維吉尼亞外海墜毀,雖然飛行員順利逃生,這已是不到一年內第六起F-18系列空難。由於一架「大黃蜂」單價約新台幣二十億元,連續損失已給美軍帶來可觀財政與維修壓力,連帶牽動其全球部署效能。
此外,美軍駐日「紐奧良號」兩棲艦爆發長達半日大火,造成兩名官兵受傷,這樣的事故也成為日美在亞太基地快速聯合應變的關鍵考驗。連串安全漏洞不只揭露裝備老化、後勤補給薄弱以及人員訓練不足等結構性短板,更衝擊美國在全球盟邦眼中的軍事領導地位,迫使五角大廈與國會必須重新檢討預算分配與戰略調整。
▲ 美軍事故頻傳、部分裝備老化,對台灣等亞太盟國而言,自主防衛與深化合作需求日益明顯。
這一系列事故直接挑戰美國維繫全球聯盟網絡的能力,對台灣來說同樣具參考價值:如何兼顧美方支援與自我防衛彈性,是未來區域戰略調整不可回避的問題。近年台美軍事合作需求不斷提升,相關部署及軍援規劃加速進行,更突顯自主國防實力的重要性。
2025年近期台灣海峽局勢又因為中國大規模軍演推升新一波安全震盪。歐盟與美、日、韓齊聲呼籲兩岸和平,自主防衛與國際合作並進,已成不可逆的趨勢。詳細演練情形可查閱「2025年環台軍事演練」。
俄烏和談曖昧未明 地緣波動持續擴大
國際高度期盼俄烏衝突透過外交對話破冰,但就在大家關注峰會協調時,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公開否認「普丁將與澤倫斯基會面」的傳聞,使原本曖昧的和談前景更加撲朔迷離。烏克蘭南北線前線仍時有激戰,包括平民區惨遭毀損與嚴重人道災害,美方多次嘗試協調停戰,但總難化解俄烏彼此積怨已久的底層矛盾。
此事件再度突顯地緣政治下的談判困境。任何和平協商都不可能單靠善意推進,權力分配、利益交換和內部政治必須同步考量。歐美國家與北約顧慮俄烏戰火一旦外溢,可能波及歐洲全域甚至影響全球產業供應鏈和能源安全。一旦談判破局,各方對峙恐大幅升級,讓國際穩定瀕臨更不可預測的邊緣。
若想進一步了解俄烏衝突背後的談判僵局與國際外交博弈,可連結「俄烏和談陷僵局 川普斡旋美俄外交角力加劇地緣政治緊張」深入分析。
▲ 俄烏和平談判難有進展,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推高全球安全風險。
在這樣不穩定氛圍下,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緊張進一步佔據國際焦點。2025年6月,以色列空襲德黑蘭,針對伊朗核設施及軍事目標出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此強烈呼籲雙方克制,避免曝險升高。詳細脈絡請見「2025年6月以色列襲擊伊朗」。
亞太安全新局:論壇博覽會聚焦科技防禦與合作
面對區域軍事與非傳統威脅交錯,亞太各國積極透過論壇與展覽共同打造新型安全防禦網。台北在2025年連續舉辦國際安全科技應用博覽會、「哈利法克斯論壇」亞洲場,聚焦AI軍事應用、資安守護、供應鏈韌性與ESG等主題,吸引來自美歐亞各界官民代表深入交流。
這些展會活動成為全球關注科技防衛與合作力量的重要指標。台灣業者積極展現AI決策安全方案、智慧城市監控、資安晶片及感測設備等實力,現場也主打國際產學研鏈結,展現台灣在資安晶片、半導體防護、工業監控AI等實作成果。透過這些交流,不僅拉近台灣與其他民主同盟國家關係,也讓本土產品、學研技術走向國際。
隨著傳統安全議題被擴大到電腦病毒、供應鏈安全與先進感測裝置等領域,亞太新安全格局逐漸成形。站在這一波科技與安全協同前緣的台灣,在全球產業鏈、數位防禦及智慧城市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強化AI防災預警、平台安全、以及數位治理,已成國際安全圈公認的未來主軸。想進一步掌握產業趨勢,可參閱「Secutech 2025台北國際安全科技應用博覽會近日盛大開幕」。
▲ 台灣安全科技產業成為國際合作關鍵,AI智慧防禦與資訊安全能力日漸受到全球肯定。
2025年4月,歐盟也對於台海局勢提出強硬聲明,表明台灣海峽和平穩定對全球安全不可或缺,呼籲中國勿採取挑釁性軍事行動。中華民國與歐盟的安全合作與政策互動,也顯示台灣已逐漸成為亞太不可或缺的戰略樞紐。相關資料可查「中華民國—歐洲聯盟關係」。
綜上而論,面對戰爭升溫、軍事新威脅、兼及氣候變遷等複雜風險,全球安全正往高自主性與高科技整合演進。台灣與亞太盟友如何持續推進防衛科技、提升多邊合作能量,將直接影響區域乃至全球的長遠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