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最新研究揭口腔衛生與胰臟癌風險關聯,刷牙習慣受關注
香港時間2025年9月,美國紐約大學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缺乏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尤其是經常不刷牙,可能讓胰臟癌的罹患風險提升三倍。該研究成果刊載於權威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引起國際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高度重視。研究發現,牙周病相關的口腔致病菌透過引發慢性炎症,進一步可能影響胰臟組織並提高癌症發病機率。此項發現為癌症預防提供新思維,強調維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牙周病致病菌促進胰臟癌,口腔清潔關鍵
研究團隊針對多組人群的口腔樣本與健康資料進行分析,確認口腔中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齦卟啉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與胰臟癌的發病率有顯著相關。這些細菌會誘發全身性慢性炎症,對胰臟細胞造成潛在傷害。美國及多個國際健康媒體報導,強調規律刷牙、使用牙線及定期口腔檢查,是降低胰臟癌及其他癌症風險的重要措施。專家提醒,口腔清潔不只是保護牙齦,更是癌症預防的重要一環。
口腔衛生問題與多重健康風險國際趨勢
全球各地普遍存在口腔衛生不足的問題,且這不僅與胰臟癌有關,還與心血管疾病、中風及大腸癌等多種慢性病風險增加相關。世界衛生組織與多國衛生部門紛紛呼籲加強口腔保健教育,鼓勵民眾養成每日刷牙、使用牙線的習慣,並定期進行牙科檢查。今年已有部分國家開始研究將口腔檢查納入健康篩檢流程,期望透過這樣的做法降低癌症與慢性病的發生率。
台灣口腔健康現狀與官方推動狀況
台灣牙周病盛行率約高達八成,牙醫界普遍認同口腔健康與全身疾病有密切關聯。衛生福利部持續推動口腔保健宣導,呼籲民眾重視正確刷牙技巧與使用牙線的重要性。台灣醫師指出,目前研究多屬「相關性」而非確切「因果關係」,但良好的口腔衛生確實有助防治牙周炎及減少慢性炎症,這值得全民關注。醫療體系亦支持透過定期牙科檢查,及早發現並治療口腔問題。
未來研究方向與癌症預防策略展望
專家表示,未來研究將持續探討口腔微生物群與胰臟癌間更精準的因果關係,並可能開發個人化癌症風險評估模型。公共衛生政策也可能進一步將口腔健康納入癌症及慢性病預防框架,推動更廣泛的口腔篩檢與教育。口腔護理產業或因應趨勢,推出針對牙周病致病菌的專業口腔保健產品。醫界一致認為,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包括每日規律刷牙與使用牙線,是降低多重健康風險的關鍵措施。
▲ 研究顯示不良口腔衛生習慣與胰臟癌風險增加具顯著相關性(圖片來源:Unbias Taiwan)
整體而言,紐約大學的這項研究揭示了口腔衛生與胰臟癌等嚴重癌症風險間的密切連結,建議民眾從日常刷牙與使用牙線養成良好習慣,作為預防胰臟癌的有效方法。更多相關資訊可參考「紐約大學研究:不良口腔衛生使胰臟癌風險增3倍,專家呼籲提升刷牙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