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美國國安調查推向高層:波頓案衝擊政治生態
2025年8月22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大動作突擊搜查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在馬里蘭州自宅及華府的辦公室,由美國司法部統籌的這起國安調查,主要鎖定波頓是否非法持有或處理與國家防衛高度相關的極機密文件。這起案件是近年來美國針對前高層官員最大規模之一的執法,當天現場有多輛巡警車、特別探員到場,整個搜索行動超過一小時,更一度進入波頓華府工作據點。
雖然波頓目前並未被正式起訴,但已被視為刑事調查的重點對象,此事件再度將國家安全調查推向公眾焦點——顯示美國針對政府機密、內部洩密與潛在威脅採取零容忍。過去美國官僚體系對前任官員責任追究本已敏感,如今國安偵查又成為討論是否被用作政治攻防的焦點。案發當下,前總統川普即回應,「完全不知情,今天早上才知道此事。」民主、法治和國安三者如何達到平衡,再次成為美國朝野的嚴峻課題。
▲ 美國針對高層人士進行國安調查,加劇政治張力,也反映台灣在區域安全與貿易政策下的壓力。
想了解更多,可參考「涉及國安調查」?川普前國安顧問波頓住家遭FBI搜索。
國安審查擴及關鍵產業:全球供應鏈壓力升溫
美國對國家安全的關注,已經從政治圈蔓延到整個關鍵產業鏈。最近,根據232條款一連串的國安調查行動,已經波及半導體晶片、藥品、風力發電、飛機零件和電子產品等多項核心進口產業。這波操作不只在於防守外國偷取技術,更希望壓制潛在對手對戰略資源的滲透與掌控。這些措施已直接衝擊全球供應鏈運作,對台灣、南韓和中國等半導體、電子和風能製造大國尤其影響深遠,未來出口關稅調升和貿易障礙擴大,企業營運戰略、接單甚至營收恐將面臨前所未有壓力。
目前市場普遍預估美國年底前會再對重要進口商品加課新關稅,甚至傳出台灣科技業可能是「首波衝擊對象」。國安調查已成為經濟政策、外交與安全戰略的大交會議題。全球產業的供應鏈版圖重新洗牌,資源分佈和地緣經濟結構都將出現深遠變化。
你可以延伸閱讀「美國聯準會政策不明引發市場震盪 台積電股權風波與台股AI股崛起成焦點」、以及美啟動232國安調查!進口風機面臨50%鋼鋁稅衝擊,掌握更多背景。
台灣國安查察與資安防護的多元進展
不只是美國,台灣也同步強化國安防線。近期行政院修正國安特別查察法,首波查察聚焦在行政院長及五大部會首長的辦公室,這代表我國正明顯提高對高層政務、關鍵公務機密及涉政治風險的防禦層級。調查局進一步與金融業合作,共同簽署防駭客、防詐騙協議,合力對抗資安威脅、金融詐騙,進而穩定社會信心。
全球反滲透、跨國駭客肆虐以及海外資金流向難以控制,國安調查的範疇也早已從軍事、外交延伸到醫藥、經濟、數位資安等新領域。像醫藥產品進口安全,美國與台灣都已因疫情與供應鏈挑戰,把藥品納入國安審查,預防源頭遭外力操弄,守護民眾健康與國家民生底線。
台灣在司法專業和國安教育方面也積極展開。例如,司法院法官學院自2020年起即設有國安課程,專攻營業秘密保護、反滲透法、網路安全等,讓法官對相關案件有更深刻理解。另方面,近年香港積極落實國家安全教育,2025年7月起教育局更新21個科目課綱,聚焦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及國安觀念養成。香港多所大學也推動「認識今日中國」與國安必修課程,顯示國安教育已從基礎學校蔓延至高等教育及法律體系,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
更多內容請參閱政院證實啟動國安特查 部會名單送調查局辦理。大學推動國安教育參考【國安教育】教大2025/26學年推必修國安課程。
國安調查與政治權力角力:司法獨立面臨考驗
波頓案不只法律層面敏感,也明顯牽動美國、台灣兩地的政治生態。由於波頓過去多次公開批評川普,外界不免揣測,國安偵查到底是在維繫安全還是作為政治權力的打壓工具?美國司法部一再強調依照法治原則、合法程序處理,但國內兩大陣營與民眾多有不信任,川普強調完全未介入本案。
國安調查在民主體制下所面臨的矛盾:既要保障國家利益、防止洩密與內鬼,同時又要避免調查權不當運用而侵犯民主與人權,這正考驗著台灣與美國的法治韌性。全世界都出現同樣弔詭現象——司法獨立與國安維護必須互信,背後須有一套透明監督和制衡機制,否則難以取得社會信賴。
深入探討請參閱俄烏和談陷僵局 川普斡旋美俄外交角力加劇地緣政治緊張。
地緣緊張驅動國安風險國際化
全球地緣政治升高,國安查察層級跟著水漲船高。2025年,中國未經預告就派軍艦進入南太平洋水域,直接引發紐西蘭等區域國家強烈反應,國際社群對「國家安全」的定義和範疇亦快速擴張。俄烏戰事仍然卡關,歐盟各國的安全體系在快速重整,美中俄三方的軍事與經濟壓力持續升溫,全球安全風險同步推高。
▲ 全球各國國安調查加劇,與地緣政治風險相互交織,烏克蘭、台海等地區矛盾更複雜難解。
台灣在亞太科技供應鏈扮演舉足輕重角色,近年來不論是國安查察還是資安攻防,都明顯升級,與國際趨勢緊密呼應。全球主要大國針對情報蒐集、技術轉移、防滲透稽查多管齊下;產業、法規、教育同步發展,唯有國際合作、資訊分享,台灣及全球各國才能面對未來層出不窮的新型安全威脅。
關於地緣風險與台灣未來,可以川普強硬談俄烏衝突加劇 全球地緣政治與台海局勢同步升溫做更深一層觀察。
國安議題牽動全球市場與未來展望
國安事件與金融、市場高度連動。2025年8月,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在傑克森洞年會上所釋出降息訊號,激起國際市場一夕劇烈波動,美股、美債、黃金全面大漲,台指期也短短一夜勁揚超過300點。雖說焦點落在貨幣動態,不過投資人已將國安風險明確納入資產配置、選股和市場主軸考量,尤以科技、工業及基建類股出現顯著敏感效應。
台灣科技產業在供應鏈重組、國安審查與關稅壓力下,亟需強化自主供應能力、資安防禦工程及國際情報協作。面對複合型威脅,產官學及金融業必須聯手打造韌性體系。國安議題已從傳統軍事一路擴張到經濟、法規、文化及社會治理等全方位,直接牽動台灣產業升級路徑及全球競爭布局。
▲ 台灣科技產業與國際安全形勢深度連結,國安調查結果影響全球科技、經濟發展。
想掌握更多產業與政策新動向,建議持續關注台灣自動化與AI產業鏈崛起 聚焦自主供應鏈與半導體政策新格局等相關議題。
同時,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上也多管齊下,近年積極推動「國安教育」。2025年7月,香港教育局一次性針對21個科目進行課綱調整,從科學、科技、人文與公民科融入國安教育,深化學生對國民身分認同與國安重要性的理解。多所香港大學陸續將國安列為畢業必修,像香港中文大學規劃推出「認識今日中國」必修科,香港教育大學亦預計2025/2026學年開設「國安及法律教育」學分課,力度之大前所未見。
台灣同樣在法官端推動國安專業,司法院法官學院國安研習課涵蓋營業秘密保護、反滲透法、資安議題,確保審理品質全面升級。這些措施正是全球多國因應複雜地緣局勢、強化內部安全體系、建立全民安全共識的重要步驟。未來國安議題將與經濟、科技、社會治理緊密糾纏,是現代民主治理最重要的戰略課題之一。
延伸參考「香港教育局更新21科課程 全面推進國安教育」,以及李家超:香港需全面建設國家安全體系及能力現代化,掌握國際最新國安發展與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