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輝達機器人大腦拉抬台股熱潮 台廠再站全球科技舞台
近年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改變全球科技產業樣貌,在這波潮流下,輝達(NVIDIA)Jetson AGX Thor 新世代AI機器人大腦正式亮相,成為國際關注焦點。特別的是,首波20家全球合作夥伴中,台灣有研華、宜鼎以及益登三家入選。這項利多消息一出,台股相關概念股應聲狂飆,宜鼎、益登在消息發佈隔日早盤即飆上漲停,特別是益登更因買單爆量成市場熱門話題。
▲ 台股科技類股領漲,帶動指數再創歷史新高,同時伴隨投資風險與政策變數,投資人持續關注國際動向。
能進入輝達機器人主板供應鏈,不只讓台灣企業與國際接軌,更加突顯台灣在高階PCB與電子零組件領域的實力。台灣企業憑藉技術、品質與供應鏈彈性,維持在全球AI硬體市場的優勢,也同步吸引國際投資者注目。對於台灣本地AI應用與硬體產業來說,這不僅是商機,更象徵產業升級及「科技島」地位的強化。
投信業者分析,AI半導體、高速運算主題已成全球產業發展主軸,相關台灣企業持續深化在供應鏈的戰略地位。面對AI與機器人帶動的結構調整,台灣產業鏈勢必迎來更高成長動能。投資人若想了解供應鏈最新趨勢與深化發展,建議參考「台灣自動化與AI產業鏈崛起」,以掌握供應鏈政策與實戰面解讀。
目前,因2026年度國科會已規劃約1,800億元科技預算,將全力支持半導體、人工智慧等「五大信賴產業」,更加強化台灣企業持續在國際科技供應鏈的競爭力。
廣達與達明機器人上市 成智慧製造發展新里程碑
廣達集團近年積極轉型投入智慧製造,其中子公司達明機器人近日正式掛牌上市,董事長林百里更親自出席力挺這項十年大計。達明機器人主力產品為協作型智慧機器手臂,過去主要專注自動化生產,如今憑藉AI運算、先進控制技術突破製造業瓶頸。上市短短幾天即獲市場追捧,被視為台灣智慧製造推動的新里程碑。
林百里強調,廣達早在筆記型電腦、伺服器全球分工扮演重要角色,現今更善用AI智慧、量子電腦等前瞻科技,緊抓產業轉型機遇,全面提升競爭力。整合集團資源推動AI自動化,讓台灣有機會持續差異化創新,不再只是代工角色。
「5+2產業創新計畫」、「亞洲·矽谷」等國策帶動下,促使傳產業者積極投入人機協作、自動化等數位轉型。達明機器人掛牌不僅象徵整體智慧製造產業從個別廠商串連成完整產業鏈,更標誌台灣智慧科技已順利邁入「由點到線、進而成面」的新階段。
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重整帶動台廠彈性優勢,AI機器人及智慧設備商持續整合集團與國際大廠資源,積極搶攻全球新科技應用市場。想掌握最新供應鏈機會與國際趨勢調整策略,推薦延伸閱讀「美國波頓案引爆國安調查熱潮 影響台灣科技供應鏈與全球市場」。
此外,政府於2026年度把淨零科技、AI、數位新社會發展等前瞻計畫列為重點,持續投注資源,帶動智慧機械等產業形成完整生態系。
數位部人事新布局 AI與數位轉型人才成推升動力
台灣中央政府前陣子公布內閣改組,由數位部政務次長林宜敬升任部長、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秘書長侯宜秀出任新任次長,組成新AI政策鐵三角。這樣的人事搭配,代表台灣高度重視AI、數位經濟的推動與產業整體政策深化。新團隊不僅結合產業與學界經驗,還強化跨界合作能量,預計為「科技人才×產業布局」注入新動力。
▲ PCB、AI類股與科技高息ETF成市場重點,資金持續流入強化產業發展利基。
全球AI競賽白熱化,台灣各界越來越重視AI科學家、數位工程師與實務人才。政府一方面善用新創資源與產官學研整合,加速科技產業轉型;另一方面透過重大預算與指標計畫,逐步厚植產業人才根基。
國科會2026年度挹注1,800億元研發資金,重兵部署半導體、人工智慧、資安、軍工等五大關鍵產業,期望帶動AI、數位經濟、精準健康等全新產業生態,完整鏈結學界、業界與國際資源。人事與政策雙主軸優化,將進一步扎根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建議想了解政策與AI浪潮推動實況,參閱「台股科技股持續創高,AI浪潮與政策利多推動產業轉型」。
根據國科會官方資料,未來發展方向包括數位經濟、太空科技、半導體、資安及精準健康等,將主力培養跨領域人才,強化與國際接軌,讓台灣具備更強競爭優勢。
核廢料爭議與科技安全 永續政策挑戰產業社會責任
近期台灣核三廠延役及核廢料最終處理爭議再次成為社會熱點。立委陳玉珍提出核廢考慮設置於金門二膽島,引發多方激辯。地方首長侯友宜回應「必須專業科學決策、廣納各界意見」,台電董事長也強調,核廢處置場的選址條件需要同時符合科學安全與社會支持,不能單靠技術或民意一方決定。
核能議題向來關聯產業社會責任與政府永續政策落實。面對核廢爭議,除了硬體技術及科學證據,如何建立透明、公開且高信任管理流程,是政府與產業共同必須解決的課題。科技政策亦需搭配綠能、循環經濟,才能兼顧產業發展與環境永續。
國際間也愈來愈強調「科技即社會責任」,台灣政策制訂應廣納民眾參與,並在落地執行上確保安全。政策與產業風險並存,投資人與產業界應密切關注。例如近期台股波動與政策影響,相關產業如何調適,可詳見「台股再創歷史新高 AI與科技股領漲但短線風險攀升」。
此外,推動台灣永續與科技安全的挑戰,未來仍須產官學界共同努力,持續精進科學審議、資訊公開等各環節,提升社會信賴與國際競爭力。
AI 半導體投資熱潮 科技產業資金動能持續湧現
近年AI與半導體題材吸引市場強烈資金關注,台灣PCB、AI運算設備、機器人零部件等產業持續受惠,帶動台股科技板塊再度成為主流。輝達相關供應鏈夥伴如宜鼎、益登近期股價屢創高,成為法人與散戶積極布局的熱門標的。投信看好AI半導體產值增長,主張「科技ETF與高息標的」提供投資防禦與成長雙重利基。
▲ 台灣於亞太地區安全與科技供應鏈具舉足輕重地位,扮演科技島的重要戰略支點。
受國際科技景氣帶動,台灣在淨零轉型、智慧製造、數位新社會等政策積極推進,國科會2026年度1800億元科技預算明顯聚焦AI、半導體、太空、資安、生醫相關產業。這些策略不只強化台灣科技硬實力,更展現出國際級供應鏈穩定競爭優勢。
台灣具備政府資金、人才、產學研一條龍、快速配合全球新商機的條件,科技產業板塊不僅是資金避風港,也是永續成長關鍵。如果想深入了解科技投資方向與產業布局邏輯,建議延伸閱讀「台股2024持續強勢創高 PCB、AI與高息ETF成資金動能關鍵」。
同時,2026年五大信賴產業(半導體、AI、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及「淨零科技」、「台灣AI行動計畫2.0」等重點政策也加速產業轉型,穩固台灣在全球關鍵科技鏈上的話語權。
科技跨界生態成形 產官學研合力再造台灣競爭力
台灣科技產業明顯跨界整合加速,從輝達國際合作、國內大廠上市、到數位部人事新局等事件,看得出台灣產業破除傳統藩籬,串聯產官學研共同發展新世代科技生態。舉凡亞洲·矽谷計畫、南部科學園區擴建、高雄亞洲新灣區的升級,皆已吸引企業、人才、資金同步流向。
▲ 全球各大科技產業安全與競爭格局急遽變化,台灣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鏈轉型步伐持續加快。
南部科學園區橫跨半導體、精準醫療、智慧機械與航太,多園區加速擴建,協助產業鏈垂直整合。而高雄軟體園區、體感科技園區則積極推動5G、AIoT等新科技測試及量產,助攻在地廠商升級。亞洲.矽谷計畫自2016年啟動,不僅催生物聯網產值,也強化國際合作平台,吸引國際企業與新創團隊來台。
在地產學強化,學界積極協助產業AI自動化、智慧醫療、數位內容等研發,有效銜接政府政策目標。跨界合作、產官學研共同研發已成國內競爭力升級的明顯趨勢。
低空經濟、生醫產業、循環經濟等領域,也都受到政策與園區資源帶動,逐步形成完整創新生態。更多台灣科技產業鏈發展趨勢,歡迎參考「台股再創高點,AI浪潮與美晶片政策夾擊下科技產業結構調整」。
總結來看,2026年度國科會1,800億元科技預算、地區型產業發展計畫及多元創新基地逐步開展,都讓台灣科技產業鏈具備動態彈性與全球競爭力,成為亞洲科技島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