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新冠與流感疫情升溫 高風險族群疫苗接種率偏低成隱憂
近日台灣新冠肺炎與流感疫情持續升溫,重症及死亡病例頻繁出現,尤其長期照護機構的高風險族群防疫壓力大幅增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疫苗接種率偏低是疫情惡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長照機構內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疫苗覆蓋率不足,導致防疫難度提升。最新調查顯示,新冠JN.1疫苗接種率僅約20.3%,流感疫苗約43.9%,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甚至低至24.9%,顯示高風險族群的保護力仍待強化。
隨著新冠病毒變異株如Omicron持續流行,長照機構面臨群聚感染風險與醫療資源緊繃的雙重挑戰。政府及相關單位正積極推動高風險族群落實疫苗接種,並推行快篩與抗病毒藥物使用,力求加強三大防護屏障,緩解醫療壓力。
疫苗接種、快篩檢測與抗病毒藥物成防疫關鍵三大防線
張峰義理事長強調,為有效控制疫情及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必須同步執行疫苗接種、快篩檢測及抗病毒藥物三大防線。疫苗接種是預防感染與重症的首要防護,疾管署自10月1日起開放新冠XBB疫苗與流感疫苗合打,鼓勵民眾及早接種。快篩檢測能迅速篩出感染者,促使及早隔離與治療,尤其在長照機構中配置醫用快篩,以降低群聚風險。抗病毒藥物則能降低重症轉化率,目前已納入公費給付,有助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面對多重病毒共同流行,三大防線相互配合,為守護高風險族群及維持醫療運作的核心策略。
長照機構抗疫面臨空間、人力及物資三重難題
長照機構因多數住民為高齡且免疫力較弱族群,成為疫情高風險地區。高雄市政府針對住宿型長照機構準備三萬劑醫用快篩試劑,已配發至244家機構,用於早期偵測以防止群聚感染。台中市與彰化榮家也啟動疫苗補強專案,彰化榮家近期開始推動JN.1疫苗接種,提升防護層級。
然而,長照機構普遍面臨空間不足無法徹底分艙分流、人力短缺導致防疫與照護壓力雙增,物資儲備及防護裝備也亟需加強。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秘書長詹明錦指出,感染管制師在長照防疫中扮演關鍵角色,建議提升人員培訓及資源支援。
多重呼吸道疾病挑戰 疫苗合打成應對策略
除了新冠病毒外,流感、腸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亦同步流行,加重醫療負擔。疾管署監測數據顯示,今年流感與RSV檢出率皆較往年同期上升。專家建議民眾同步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以減少多重病毒疊加傳播造成醫療體系壓力。普及防疫知識與提高接種便利性,是降低秋冬高峰重症率的關鍵。
衛福部疾管署已調整疫苗策略,將流感疫苗由四價調整為三價,並優化疫苗接種位置,提升保護效果,同時增加民眾接種意願。
政府加強防疫應變動態 並呼籲持續提升民眾防疫行動力
面對疫情升溫,嘉義縣與新北市等地方政府陸續啟動防疫應變計畫,整備醫療及防疫物資庫存,強化社區與長照機構防護能力。政府仍持續推動口罩佩戴,呼籲民眾在高風險場所保持防護習慣,並儘速完成疫苗追加接種。
張峰義醫師提醒,雖然民眾防疫意識普遍提升,但行動力仍不足,政府及衛生單位應強化衛教推廣,促進三大防線落實,並加強長照機構資源,確保高風險族群獲得充分保護。台灣逐步轉向「正常生活、積極防疫」模式,期望整體防疫體系更趨完善與有韌性。
未來展望:持續監測融合多重策略守護國人健康
專家預期疫情將持續與民眾生活共存,病毒變異、疫苗效力與醫療量能將影響疫情趨勢。因應策略將持續動態調整,強化高風險族群疫苗接種率、加速快篩與抗病毒藥物應用,並提升長照機構審核及防疫質量。公私部門合作與全民參與,為維持社會穩定運作的關鍵。國際經驗亦顯示,數位快篩技術與新型抗病毒藥物將成為未來防疫利器。
台灣將持續加強感染管制與防疫教育,協助醫療體系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峰。
▲ 長照機構防疫人員配戴盡責防護裝備,積極配合快篩與疫苗施打措施。(圖片來源:Unbias Taiwan)
建議可參考「疫情升溫、高風險族群防護不足!專家解析三大防線與長照防疫挑戰」以取得更多資訊。